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鄰居帶孩子來串門,她不由自主地就說起了孩子馬虎的習慣。原來她家孩子這次考試考了98分,班級裡很多同學都是滿分,孩子不是不會,而是因為太馬虎才導緻丢分。
鄰居指着孩子說:“以後你再馬虎,媽媽就叫你馬虎大王!”孩子聽後很不好意思,就跑到一邊去玩了。可是鄰居卻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接着吐槽:“孩子整天粗心大意的,我和他爸爸督促他好幾遍都沒用!越說越粗心,快要把我們氣死了!”
我趕緊打斷她:“小孩子都有粗心的時候,咱們大人也常常會忘東忘西啊!”鄰居卻不以為然,一定要給孩子這個粗心的毛病改過來。
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困惑,孩子總是粗心大意,對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家長們總是不停地督促和提醒,但是這樣的應對方式在孩子身上卻沒有明顯的成效。其實家長們不妨從孩子粗心的原因入手,更有針對性的找到解決的辦法。
閨蜜家的大寶近來總是把上學的東西落在家裡,閨蜜不得不帶着小寶去給大寶送東西。閨蜜很納悶:孩子怎麼變得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了。
有一次,孩子把水杯落在家了,閨蜜因為要帶着小寶去打疫苗就沒有給大寶去送水杯。結果晚上大寶回來的時候很生氣,表示自己一天都沒喝水。
閨蜜忙活了一天有些累,情緒不是很好,就責備了大寶幾句:“你自己丢三落四的還怪别人!”誰知大寶聽後大哭起來。“你們都愛小寶,對我一點都不關心!”閨蜜聽到孩子這麼說有些驚訝,似乎明白了大寶最近的反常舉動。
☆孩子粗心大意很有可能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
這在一些二胎家庭中很常見,大寶希望用這樣的行為來确定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庇護和注意。孩子粗心大意時發現父母會來幫助自己收拾爛攤子,孩子很享受這種被回應的感受。
☆孩子對于粗心大意的認知存在誤區
心理學家湯姆·斯塔夫認為,錯别字之所以能躲過我們的“法眼”,并不是因為我們太笨了或者太粗心。
當孩子有粗心的行為時,家長們會比孩子不夠努力更加的有包容度,所以孩子們會傾向于認為,隻要承認自己馬虎就可以不努力了,進而孩子認為馬虎可以是逃避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的一種借口,孩子會更願意承認自己很馬虎以此來逃避努力付出。
二、父母有什麼樣的錯誤做法?同事家的孩子每次考試都達不到滿分,同事一直覺得孩子就是馬虎,對孩子也是多次提醒。老師則覺得同事應該督促孩子多加練習,鞏固知識,這樣孩子更加容易得滿分,因為過分地督促孩子,孩子會接收到“我很馬虎”的負面行為強化。
同事聽取了老師的建議,果然孩子考出了第一個滿分。
①家長的刻意強調
對于孩子來說家長們的評價是自我評價建立的基礎,當家長們不厭其煩的強調時,孩子接收到的是消極的評價。孩子在潛意識中會向父母的評價靠攏,孩子會越發容易表現出粗心馬虎的行為,而這很可能是無意識的狀态下進行的。
②父母的多次“提醒”
父母們以為多次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對粗心行為有所規避,但是這在孩子看來卻是一種唠叨。孩子對于父母的唠叨非常的反感和抵觸,父母們的“提醒”也就是失去了提醒的目的,激發了孩子消極對抗的心理。
③嚴厲的懲罰
其實孩子有粗心的行為是很正常的,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尚且在發展之中,所以一次兩次的粗心大意,并非就如同家長們想象的那麼可怕。這時候家長們提出的嚴厲懲罰反而會導緻孩子對粗心行為的恐懼,在這種心理壓力的刺激下,孩子粗心的表現越發的明顯了。
有些家長過于急躁地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改善,甚至動辄對孩子加以打罵,這樣極端的教育方式反而增加孩子對于粗心行為的心理陰影。想要改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依靠強勢過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三、如何幫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對孩子粗心行為冷處理
當孩子是出于引發父母關注的目的而表現出來的粗心行為時,父母冷處理的方式會讓孩子放棄這種錯誤的行為表達。當孩子發現父母不會對自己的粗心行為有反饋,孩子就會慢慢地放棄這種行為表達。
在這裡還要特别提醒家長,注意回應孩子的心理訴求,保持對孩子的關注,避免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受到傷害。
▶巧妙地利用鳥籠效應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和朋友打賭,表示自己可以讓不喜歡鳥的朋友去養一隻鳥。朋友表示自己一定不會去買鳥,于是欣然應約。但是最後不喜歡鳥的朋友真的買了一隻鳥。原來科學家為朋友買了一隻精緻的鳥籠。自從這隻鳥籠挂在家裡就有很多人問到為什麼鳥籠裡沒有鳥,于是迫于無奈,最後朋友隻能買隻鳥來回避問題。
這就是鳥籠效應,家長們也可以适當地利用這種心理,利用環境評價的方式激發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細化目标
一下子要求孩子把粗心的行為習慣改掉是不合理的,也是很難實現的,但是細化目标的方式就會讓孩子把大目标劃分成多個小目标,孩子完成小目标是容易的,這就促使了大目标的最終完成。
《新格言》中提到的踏實,是學有所成的根本;馬虎,是求知的大敵。
父母們發現孩子有粗心的行為表達時,不妨先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有方向性地去解決問題,顯然這比盲目的唠叨孩子去改正更加有效果。家長們也要正視孩子粗心的表現,不要過分焦慮,過于急躁的情緒反而不利于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
大家怎樣看待孩子粗心大意的行為表現呢?對此,你有哪些好的建議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