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大地上有一條大河,自西向東奔流了幾千年。
這條大河養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自開天辟地、洪荒初開之日起,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們,就因河而生、靠河而居,狩獵、采食,慢慢的學會了引水、種田,結網、捕魚。物質的富足慢慢的帶來了文明的進步。這條大河是生命之根、文明之源。
這條大河發源在遙遠西部的雪域高原。一路向東,綿延幾千公裡。在流經黃土高原之時,帶走了大量的泥沙,在渤海之濱,沖積成一個大平原,這裡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這裡也是我的故鄉。
千百年來,故鄉的人們一輩輩在大河邊繁衍生息。過着“一個汗珠摔八瓣”的辛勞日子。苦雖苦,累歸累,但曆經滄桑巨變,大地上煙火不息。這都得益于身邊這條大河。這條大河關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一切的一切。
故鄉的人們,一生是從一條“土口袋”開始的。大河從遠方帶來的泥沙,經過長途跋涉,河水的沖刷,變得非常細膩。從河灘取來河沙,過細篩,去除較大顆粒和草木等雜質,河沙變得非常細膩和純淨。取一鐵鍋,将過濾好的河沙加熱到合适接觸皮膚的溫度。然後平攤在一個“土口袋”裡,把初生的嬰兒輕輕的放在口袋裡。那麼熨帖、舒适。河沙細膩、溫暖。細膩到一粒沙也占不到孩子的皮膚上。在沒有尿不濕的年代,故鄉一輩一輩人,就是在一個個“土口袋”裡長大的。大家都叫這條大河為”母親河“,躺在河沙上的孩子們,難道不正是躺在了“母親”的懷抱裡?
這是生,那麼死呢?故鄉人講究入土為安。死了能夠葉落歸根,葬在這片大河帶來的黃土地上,是最大的滿足。喝着大河水長大的故鄉人,歸葬黃土,不更像是最終以一種“回家”儀式,實現了另外一種與大河的相處?
老子說“上善若水”。奔流不息的這條大河,無私的澆灌着整個中國北方成千上萬畝的農田,養育了成千上萬的生靈。正因為這種無私的付出,千百年來,才被人們記憶、讴歌、贊美、感恩......
2000多年前,一位老者來到了黃河岸邊,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歎。是啊,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正如這滔滔的河水?無論是白晝還是黑夜,無論河邊的人正經曆幸福還是苦難,都阻擋不了大河奔湧,一路向前。這是大河的路徑,難道不是人生的宿命?
2000多年後,大河之濱的一個中年人,經常在河邊徜徉。面對眼前奔流的大河,經常扣問自己,大河自西方高原來,要到東方大海去?那麼我自己的,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經過幾千公裡的跋涉,大河累了嗎?河面是那麼的平靜,偶爾的幾個漣漪和漩渦,像是大河淺淺的微笑,一點也沒有大河應有的“脾氣”。曾經曆過激流險灘,也曾經波濤洶湧,也許都已經被大河深深的埋在心底。一路走來,經曆的已經經曆,挫折和平坦都是一種收獲。曾經的千瘡百孔,最終歸化成了心靈的甯靜。
人生難道不也像極了這條大河。有平緩也有險灘。但是無論怎樣都阻止不了我們一路向前,也許更寬闊的大海才是我們心靈的故鄉。
“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哇,嘿嘿 嘿嘿參北鬥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說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讓我們唱着豪邁的旋律,随着大河的步伐,一路向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