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應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狐狸本來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它跳起來沒有夠到,又跳起來還是未夠到……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于是,狐狸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那葡萄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開了。這就是酸葡萄效應的由來。
“酸葡萄效應”是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産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此消除緊張,減輕壓力,而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态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或降低傷害。
東子解析——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狐狸吃不到葡萄這類的事情,時而有之。比如某人去求職,因自己能力或是其他什麼原因而未被錄取時,當事人不是直接面對,而是找出各種理由,或是說那裡的工資待遇不高,或者說那家單位的文化氛圍不好……
再比如,當一個女孩看到身邊的同學、同事都有了男朋友,甚至有的已經嫁到如意郎君,而自己卻因為長相、性格等某些因素找不到男朋友時,她也會說:“我這麼美,我這麼優秀,沒有男朋友是因為沒人配得上我呀!”
其實,無論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還是求職的失敗者、沒有男朋友的女孩,都心知肚明。知道未能獲取成功的原因在自身,也知道“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自我安慰的謊言,可他們還是想用謊言來掩蓋真相。他們為什麼要去撒謊呢?
當一個人的預期目标沒有達到,遭受挫折時,一般會做出兩種反應:一種是懊惱不已、自暴自棄,心生自卑,從此一蹶不振;另一種是通過自我安慰,來尋求心理平衡,以此降低失敗帶來的傷害。求職者、女孩以及那隻狐狸,就是為了尋求心理平衡才通過謊言來自嘲的。
從廣泛意義來講,這是一種有着一定積極意義的心理防衛機制。如果我們能夠恰當運用“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對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一味以此自我安慰,那就适得其反了。
當遇到挫折時,适當來點阿Q精神還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忘記,固守這種精神,就永遠吃不到“酸葡萄”。所以,還要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所在,揚長避短、正視自己,方能常樂無邊。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東子 著名心理學者、暢銷書作家、浙江電台“東子心理熱線”主持人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公衆号ID:kepuin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