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開闊的視野,暢快運動與欣賞環境并存,遠離水泥森林的塵嚣煩惱,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戶外騎行運動被稱為“黃金有氧運動”。和近期火出圈的飛盤運動一樣,“騎行族”也越來越多了。記者從各家醫院了解到,騎行騎出問題的也有不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屈留新、康複醫學科馬明副主任治療師提醒,騎行好處多但也很有講究,姿勢不對,小心傷你沒商量。
通訊員 劉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圖源 視覺中國
門診觀察
這一陣“騎行風”裡,“騎”進醫院真的不少
稍微留心可以發現,現在城市裡騎行的越來越多的,裝備也原來越專業。騎行的男士很多、女士也不少,甚至還有拖家帶口騎自行車的。在各種社交平台上搜索“騎行”,各種筆記、照片海量,曬自行車、曬比賽也曬生活。尤其是動辄上萬甚至十幾萬的裝備,還成了新的“社交貨币”。可以說,騎行是現在和露營、飛盤一樣,最火出圈的三樣時尚生活方式之一。
而三大時尚裡,騎行又是流行時間最長的,這一陣“騎行風”刮得有點“複古”,而因為騎行導緻的傷病,在幾次“騎行風”中都不少見,最近在各醫院也多了起來。因為每晚騎自行車,二三十公裡起步,市民趙先生的膝蓋腫成了“面包”,疼痛難忍——因為騎自行車不當導緻膝關節損傷的病例,在骨科門診最為多見。
出現其他狀況的也有。市民林先生告訴記者,他是騎行新手。新車到手新鮮感十足,每周都會騎上兩三回,但最近出現了左手部腫脹麻木的情況,經過檢查有可能與長時間騎行有關。醫生對症處理後叮囑運動要适度。市民石先生則是騎行過程中時速40左右不慎發生了跌倒,撞到了頭和肩膀,還發生了肋骨骨折。
圖源 視覺中國
醫生說:
騎行是“黃金有氧運動”
騎行是項有氧運動,它跟跑馬拉松一樣,可以長時間去完成,消耗的卡路裡跟跑步、遊泳差不多,一般騎行超過半個小時,都可以達到有氧運動的運動效果。
據了解,由于騎行時下肢血液供給量較大,可以起到增加心肺功能,強度大時心率可達到平時的2至3倍。長期堅持騎車能使肺活量增大,提升呼吸系統功能。此外,騎行還可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研究發現,騎車還可以動員軀幹和上肢肌肉。長期騎行能激活下肢股四頭肌、臀肌、腓腸肌,強有力的肌肉不僅能避免運動中受到損傷,也會對骨關節起到支持保護作用,并延緩關節退變、老化。對于“壓力山大”的都市人,騎行還可以達到減壓的作用。
圖源 視覺中國
動作反複性高,微小傷害容易累積
騎行是一項除了慢跑以外相當好的低沖撞運動,雖然屬于較溫和的運動,但是因同一動作反複性很高,所以容易累積微小傷害而産生大傷害,尤其是膝蓋。據悉,有統計表明,騎一個小時的車,踏闆大約要踩5000圈,等于膝關節在一小時内彎屈伸直5000次。
很多喜歡騎自行車的朋友抱怨“大強度騎行後膝蓋疼痛”,這就是由于不當的騎行方式造成膝關節半月闆損傷。據了解,由于腿部在自行車的踩踏過程中反複進行圓周運動,容易造成膝關節中的軟骨負重過大而損傷。尤其是已經有關節炎等關節疾病的人最好減少騎車時爬坡。專家提醒,運動前一定要熱身、伸展肌肉,尤其是在天冷的時候肌肉會比較僵硬,一定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暖身。運動中注意體力的合理安排,如有身體不适千萬不要勉強。
圖源 視覺中國
青少年不适合騎行鍛煉
專家也特别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通過騎自行車來進行鍛煉,特别是發育中的青少年。因為這類人正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期,骨骼和許多器官都尚未發育完善。如果青少年因為騎車不當而造成了骨骼的畸形,那麼後果十分嚴重。
另外,心髒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癫痫病患者以及孕婦和處于生理周期中的女性都不适合騎車運動,因為這些人在劇烈運動的時候,極易發生騎行事故。此外,大霧天氣不适合騎車運動,因為大霧天的氣壓較低,污染物難以消散,容易刺激人體的某些敏感部位,引起咽喉炎、氣管炎、結膜炎和一些過敏性疾病。
對于騎行的速度,專家建議,在戶外騎行,一般在40公裡每小時到60公裡每小時。如果騎行速度快,對心肺功能要求就比較高。如果心肺能力不好,達不到專業運動員的心肺能力水平,建議不要長時間騎行過快。
醫生劃重點:
健康騎行,要點都在這裡
1,調好坐墊,再開始騎
騎行前,首先要将坐墊調到适合自己的高度。如果坐墊太矮,膝關節過度屈曲,會增強膝關節的壓力;坐墊太高,則會造成背部不适。普通人騎行,把手比較高一點,坐墊不會那麼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戶外運動騎行時,踏闆和把手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大,會出現弓背的現象。如果是公路自行車賽的專業選手,自行車有橫杠、牛角杠等多種形式,一般要看手要把在哪裡,以此來調整脊柱的姿勢。
專家提醒,坐墊和車把之間的距離,一般情況下要求有一肘加一拳的距離。距離過長,騎行過程中身體會過分前傾,背部往後弓,就可能造成腰椎的損傷;往前夠車把也有可能造成肩關節的損傷。
此外,坐墊和踏闆的距離也要适中,如果太近,長時間騎行會加大對膝關節的壓力,容易造成膝關節的損傷。而且距離太近,下肢也不容易發力,施展不開。但是如果距離太遠,對腰的負荷會比較大,容易導緻腰肌勞損。專家建議,自行車把手是可調的,可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車頭的高度。
2,姿勢要對,否則會傷
騎行過程中,要保持正确的姿勢。專家介紹,騎行時腳尖朝正前方,膝關節朝正前方,胯朝正前方,沒有外八、内扣,這樣就會減少膝關節受傷。前腳掌踩踏闆,用胯發力,膝關節朝前,直上直下,整個身體帶動起來,腹肌發力,整個人目視前方。
騎行有一種動作是完全站起來騎,作為運動競賽,希望通過身體的自重來加速騎行的速度。但是如果是在平常日常在騎行的過程中也站着騎,實際上對下肢的力量要求比較高的,需要通過有頻率的搖擺來保持平衡,對平衡力也要求比較高。如果下肢力量跟不上,這個時候膝關節也是容易出現損傷的。
3,騎行前熱身、騎行後拉伸
為了保護膝關節,騎行前可以做一些熱身動作,比如做一做膝關節的環繞運動,幅度可以逐漸增大,也可以順時針或者是逆時針 來回轉三到五圈,還可以交替做一點弓箭步;還可以做原地的高擡腿,改善下肢活動的條件。
騎行後,可以做一些簡單拉伸,拉伸時保持靜止10到15秒,重複做四到五次。此外,如果騎行中發現膝關節有明顯彈響,或局部有明顯疼痛,說明可能有膝關節損傷、軟組織退變等,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适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4,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
許多年輕人貪圖騎得遠和快,例如沒有騎過長途的一下子騎了50公裡,而且在途中隻追求速度、力量。這樣其實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嚴重時膝蓋會出現積水。運動量、頻率和強度是運動的三大原則。建議初學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頻率後再增強運動量,普通人每分鐘的蹬踏頻率在60至80次左右。每次騎行至少要有20分鐘高頻率低速度(即多圈少用力)的熱身,使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校對 盛媛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