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餐桌上經常看到的蔬菜。不過,豇豆中的“豇”字,你讀對了嗎?買菜時,經常會聽到有人念jiāng豆,也有人念gāng豆,到底應該怎麼讀呢?對于這種看似熟悉的蔬菜,你又了解多少呢?
gāng豆?标準讀豇(jiāng)豆
新京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豇豆俗稱角豆、姜豆、帶豆、挂豆角,是豆科植物。在漢語詞典中,豇豆的“豇”字隻有一個标準拼音jiāng,其釋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為圓筒形長莢果,是普通的蔬菜。
那gāng豆是不是純粹的誤讀呢?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中科院植物學博士顧有容在科普文章中表示,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的《大宋重修廣韻》中收錄了“豇”字,讀音是“江”,特指這種植物的豆子。而明朝的《字彙》說,這個字也可以讀作“崗”。在一些方言,例如上海話中,依然保持了這個讀音,所以,gāng這種讀法也是有曆史傳承的。
“但今天的标準漢語是普通話,現在不考慮方言讀法,标準讀音就是豇(jiāng)豆,也隻有這一個讀音。”顧有容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對于豇豆,各地還有不少形象的名字,例如東北地區直接叫線豆,一些南方地區叫長豆角或者豆角。
“漂洋過海”還是“土生土長”?
說完了名字,再聊聊豇豆的起源和曆史。關于豇豆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來源于非洲,一種認為我國是原産地。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吃豇豆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以前,不少人便認為豇豆應該是起源于我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植物智”平台有資料顯示,古代韻書《廣韻》即有“豇”字,此書原在601年成書已佚,曆經重修,現存宋代陸彭年等重修本。在北宋《圖經本草》、明代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及《便民圖纂》《本草綱目》等多種書志都有豇豆的記載,可見明代已經廣泛栽培并食用豇豆。而在曆史記載中,黃河流域氣候曾較溫暖,可能我國為豇豆原産地之一。
不過,顧有容表示,豇豆屬Vigna是一個起源于熱帶非洲的類群,分布在中國的物種數量隻有全屬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豇豆極有可能是在非洲被馴化,并經由埃及和中東地區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地中海沿岸。
如今,豇豆在不斷選育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幾種豆類作物之一,栽培遍及全世界。資料顯示,豇豆下有三個栽培亞種,分别是眉豆、豇豆、長豇豆,而我們最常吃的就是長豇豆。
不管起源于哪兒,不得不承認,豇豆在我們這個吃貨大國的創新下,在餐桌上不斷“變換花樣”,吃法可謂蒸炒煎炸拌樣樣行,比如豆角蒸面、幹煸豆角、豆角烙餅、涼拌豇豆。除了作為一般蔬菜,豇豆還适合幹制和腌制。在風幹過程中,豇豆會分解出更多的單糖和遊離氨基酸,風味更佳;而經過腌漬的豇豆脆嫩依舊,酸爽美味。
新京報記者 劉歡 圖片來源 電商截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薛京甯
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