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早春,溫潤的雨下,雨湖公園裡的柳枝舒展了枝桠,吐露嫩黃色的新芽;古樸的石橋表面爬滿悄悄冒出頭的青苔;山茶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笑逐顔開”,在春雨裡肆意歡笑,笑落幾“瓣”淚來……
水天一色,雨湖春意綿綿。
午後,漫步細雨中。滋長着,妙不可言的味道。春雨微微,乍暖還寒。涼風習習,雨落湖中,蕩起層層漣漪。放慢腳步,放空心靈,浮躁在這一刻歸于甯靜。
走在雨後的石闆路上,有種誤入煙雨江南的感覺。
《潭城史迹》雲:“相傳約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遊于此,途中遇雨,見雨滴荷錢,千萬珠跳,感景而命名。”
雨落湖中,蕩起層層漣漪。
時光流轉,于四季輾轉中輪回,不變的是煙雨朦胧的美景。早春,延續寒冬的餘韻,雖無姹紫嫣紅,但也不蕭瑟荒涼。
雨後的古建築一角。
常言道,春雨潤萬物。《說文解字》中說“潤,水曰潤下。”顧名思義,滋潤萬物,無聲無息地向下滲透。自此,整個世界也變得清淨、柔和了。
雨後湖面,煙雨朦胧。
而雨不止是雨,還有太多的故事要說,有人焦急等雨停,有人在雨中賞雨;有人苦悶困在雨裡,有人悠然等雨來……
雨中漫步的行人。
正如《虞美人·聽雨》所說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鬓已星星也。”
江南煙雨,詩意雨湖。
似乎開始理解什麼叫做“傾聽一個人,如聽一場雨”。不同際遇,不同時間,雨還是雨,但心緒卻大有不同。因為人世間,每一個季節,每一個日子,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雨平等地滋養每一個人,人接受春雨的洗禮,洗去繁雜鉛華、塵世苦悶。
水珠挂枝頭。
任憑思緒飄飛,不經意擡起頭來,風中帶來一股混雜着泥土味的木質清香,身旁閃過雀躍的鳥群,才發現不知不覺已走向林間深處。
麻雀立枝頭。
如果隻在窗前看看,這大概是一場再平常不過的春雨,雨停了風一刮,幾小時後,似乎從未有雨來過。
密林通幽處。
隻有風記得、大地記得、那些努力生長的嫩芽記得。當然,還有走進雨中、踩着水坑、聽雨打芭蕉、看雁過青天的人記得。
青石闆上的積水落葉。
天青色等煙雨,我們在雨湖等您,一起來欣賞這般美景。
圖/文 陳娟 張沛毓 唐想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