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 大緻如下: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各種果品和莊稼都陸續成熟,百姓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三、也有曆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饷而被流傳的。今天就是中秋節,大家都有回到父母身邊過個團圓節嗎?
各地的中秋節習俗都不同 下面讓小書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賞月中秋節的賞月活動是最必不可少的了,民間中秋賞月的習俗約開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盛于唐代。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賞月并擺出果品其樂融融,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水調歌頭》蘇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吃月餅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祭月《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設大香案,擺上月餅、瓜果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分食一個以取團圓。
觀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蘇轼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觀潮始于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曆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燃燈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做果品、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中秋夜燈内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挂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玩兔兒爺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隻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裡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喝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挂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
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中秋不僅有祭月 、賞月、拜月、吃月餅 、賞桂花 、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還有各地獨特的中秋習俗,可以在評論中告訴大家你家有什麼獨特的習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