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類似,整體中的部分想要實現過人的發展,總是要憑借自身的某些突出能力。
在自然界當中,這種能力可能是力量或者速度,而在人類社會當中,一般而言決定個體發展的能力就是所謂“聰明才智”。
誠然,當人類社會發展至比較高級的階段之後,人們開始注意到諸如關系、人情以及中國社會所特有的“面子”這樣的有助于發展的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往往都是由于社會發展而出現的,并非最根本的個體發展特征。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個體的“聰明才智”也是決定其所擁有的後天競争因素的一個基礎。這也是一個無論在什麼地區和文化背景下,都能夠得到人們公認的道理。
那麼,是否在所有情況下,那些聰明的人都能夠出人頭地、擁有他人豔羨的生活狀況呢?我們難以得出一個統一的結果,因為這一預設應該更加具體,首先,就是對于“聰明”的定義,應該更加明确。
互相轉化的“智”與“愚”俗話說“大智若愚”。這一成語想要表達的就是,在某些情景下,看似并不明智的行為其實是極具智慧的,隻不過是人們用于衡量的标準不統一罷了。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他的著作《石器時代經濟學》當中做出一個十分經典的論述:由于總體社會生産力的巨大差距,現代人總覺得原始社會當中的人們十分貧窮,将其想象為在溫飽線附近掙紮、幸福度極低的群體。
實際上,根據數據以及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來看,其生活是十分富足的。
大部分原始部落的人每天隻會花費幾個小時去收集一天的必需品,剩下的時間就是睡覺和休閑,幸福度極高,且完全不會擔心食物的缺乏。
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的,所謂“聰明”,有時隻是看上去有些聰明而已,實質上是十分不值得的。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聰明”。
在漢語語境當中,“聰明”原本指的是意思是“天資過人,用來表達對待人事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确的邏輯。”
但是随着社會的發展,一個全新的内涵被衍生出來,也就是“小聰明”:在小事情上或枝節方面顯露出來的聰明,多損傷大局或不利于長遠。常含有貶義。
所以我們自然可以明白,盡管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人确實會被外界評價為“聰明”,且确實在某些方面的行為異于常人,但與那些有着明确大局觀、整體計劃明确的人相比,目的截然不同。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些“耍小聰明”的人與那些真正聰明的人,差距也在眼界和格局上。
前者的某些行為可能過于短視,類似“殺雞取卵”和“飲鸩止渴”,盡管一時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付出的代價以及之後的犧牲是巨大的,相比暫時的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智商與格局:決定位置的關鍵當我們理解智力因素與個體眼界之間并無絕對聯系,就能夠更好地懂得一些事情了。
在當下社會之中,消費主義是影響許多人的一種價值體系,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出于閱曆不夠深、虛榮心作祟以及自制力不夠強等原因,許多年輕人會被消費主義,尤其是超前消費這些觀念影響,甚至是被“洗腦”。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于許多走入社會不久,工作時間短、經濟狀況暫時不穩定的年輕人而言,其不願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也做不到脫離舒适區,隻能面臨窘迫的經濟狀況。
此時,信用卡、app超前消費功能甚至是高利貸就會成為他們的選擇,甚至許多大學生都已經開始頻繁使用某些超前消費産品,年紀輕輕便背上了債務。
也許在他們向身邊同齡人炫耀自己的名牌服飾、化妝品和包具以及電子産品時,會顯得十分“聰明”;但是幫助他們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段其實很不明智。
所以對于我們而言,切莫為了一時的利益和需求,犧牲長遠的資源,讓自己陷入不利的狀态,這并不聰明。
風頭之下,一時無兩有很多人,總是能夠在社會生活當中成為身邊人們的談資,因為他們的選擇總是異于常人。
比如十幾年前十分火爆的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當中的牛小偉,其原本就是一個遊手好閑的大齡“啃老族”,但偏偏自诩腦子靈活,閑不住,所以不斷“借”父母的錢去創業,但卻不斷碰壁。
在中俄關系惡化時去遠東做外貿;在經濟不景氣時投資做買賣;在自己不了解的前提下投身股市......所以盡管其頭腦确實不錯,卻總是無法成功,還活很掙紮,就是因為難以對當下的局勢做出正确的判斷,為自己指定正确的發展規劃,導緻無法取得更好地發展。
我們思考的是,其實人生也是漫長的,在浩瀚的宇宙以及茫茫人海之中,個人的生命史更是渺小。
所以想要獲取良好的發展機遇,一個關鍵的點就是,找準時機,做出正确判斷,讓自己抓住機遇,處在風頭之上。
有的人盡管也很機靈,善于處理各種事務,有成為“弄潮兒”的潛質,但卻由于無法正确判斷局勢,總是被時代所打擊。比如“新冠”
疫情以來,其大有常态化之勢,在這種前提下,許多原有的行業遭受到巨大打擊,對于相關從業人員而言,及時轉型就是很關鍵的。
假如在此時無法正确判斷局勢,依然繼續原本的發展軌迹,那麼很有可能持續遭受打擊,自己的聰明才智也付諸東流。
總而言之,個體的智力水平自然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個體發展趨勢,但是在此基礎上,有宏大的格局以及正确判斷局勢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