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據着最為重要的地位。而綱常倫理,則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綱常指的是三綱五常,分别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三綱則說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字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所謂"天地君親師",在封建制度下,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而當權者則靠着,儒家文化中的三綱五常,來教化百家和維護其地位,以及社會的倫理道德。
當然時代在進步,我們全盤吸收古人思想亦為不妥,我們需要選擇性的,吸收适合我們當下的東西。關于三綱,有一句話很經典,就算時至今日也是非常适用。這句話流傳甚廣,但也有挺多人不知道。它就是:"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
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
從字面上來看,很容易理解,但它實際的意思呢?"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從古人的等級制度來看,是尊卑之分。我們不管是從正史,還是從改編的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出,古代皇帝,是很少會跑去臣子家裡的,偶爾為之,也是便衣私訪為多。
第二層意思,古代皇帝便是天,便是一切,如果他跑去臣子家中,看到喜歡的物件或者中意的人怎麼辦,要還是不要?所以君不進臣房,可以避免其産生貪渎之心。而官不進民房,除此原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可以避嫌,可以避貪污之嫌。
為官者,私進民居乃為大忌。一則避免自己起貪婪之心,二則不給别人行賄的機會。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雖然古人三妻四妾,但生活作風問題,也是不能被别人抓到把柄的。不入民房,便可以避免授人以口舌之柄。
所以,"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這句話,就算是在今天也是很有道理的。
父不進子房
父不進子房,同樣也有着兩層意思。一則,子未婚之前,則是為子留下私人空間,畢竟每個人都有一點自己的小秘密和隐私。不要覺得這一點隻适合現代,因為現代人都講隐私。别說不敲門進孩子房間,就是翻翻他的書包,他都會說,老師說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隐私權,日記本那是更不讓你碰的。其實在古代,為子者同樣有隐私權,真正懂得教育孩子之人,也都會給孩子一些空間。
第二個方面,講的則是結婚後,這就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孩子婚後,為避免容閑言碎語,父不進子房是必須。這一點,無論是古還是今同樣都很重要。
紅樓夢中,甯國府賈珍在這方面都的就不太好,與自己的兒媳有些問題。所以便有了焦大喝醉後的大罵:"每日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無論在什麼時代,這都是最沒有道德的行為。所以在焦大醉罵之時,"吓得衆小厮魂飛魄喪",他們連聽都不敢聽到這樣的言語。
所以,父不進子房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這涉及到為人者,最基本,也是最不能破的底線。
選擇性吸收傳統文化才正确的
俗語者,乃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經典,是前人生活經曆的總結。大多數都是積極向上與我們有益的。我們都需要好好的記住,這些生活中精粹,但也不可否認,有一些不太适合當下。
很多之所以摒棄或者诟病儒家文化,可能有些這方面的因素。儒家文化的确是封建制度下,掌權者用來治理天下的工具。但卻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就說儒家文化不好,任何傳統文化,用今日的眼光來看,都會有些不适合當下,或者說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儒家文化好的地方還是要比不好的地方要多。所以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時候,可以有選擇的繼承,我們繼承其精華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