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是個什麼東西?縫“8”就是大年,對劉強東和京東來說一點也不為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京東是個什麼東西?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縫“8”就是大年,對劉強東和京東來說一點也不為過。
1998年公司在中關村成立,靠賣光盤刻錄機起家;2008年遭遇史上最嚴重資金鍊危機,估值一度被投資人從1.5億美金砍到3千萬美金;到了2018年,一系列突發事件接踵而來。當然,還有縮水的股價。
京東20年不僅穿越了互聯網的周期,也穿越了宏觀經濟的周期。與京東同歲的騰訊、阿裡同樣在今年遭遇流年,市值縮水都在千億美金之上。但與京東不同的是,A和T的基因屬性都非常明顯,提起阿裡就會想到電商,提起騰訊就會想到社交。
提起京東,電商?零售商?平台?生态?從不同角度看,京東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認知标簽。當然,幾乎每一個成為巨頭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在重新定義自己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問題在于,什麼是不變的金線?這顆金線對一家公司的進化意味着什麼?
前段時間見到一位投了不少電商的投資人,問他如何看待京東的股價。他說不談股價,因為今年的股價各家都差不多,受大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最後他抛給我一個問題:京東的核心能力是在生長還是在萎縮?
京東供應鍊一路走來,經曆了幾個階段:先是服務于自己的B2C平台,早期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C端用戶;然後開放給第三方賣家,接着是平台之外的大小零售商。從城鄉結合部的便利店,到國際連鎖巨頭,從萬達到網易嚴選,可擴展性不斷增強。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傑弗裡·韋斯特在其暢銷書《規模》一書中說到,每一個生物體、每一家公司、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規模法則”。比如一個城市人口的增速,并不是和這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等速增長。換句話說,一般是人口增速要高于加油站、耗電量、公路總長度這些基礎設施的增速,因為基礎設施會随着人口的增加而變得更有效率。
這個法則同樣适用于作為零售基礎設施的供應鍊。當京東變成一家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時候,它的合作夥伴越多,賦能能力就越強,就像安卓操作系統一樣,用的手機廠商越多,越利于功能的完善、生态的豐富。供應鍊就是京東十年不變的那顆金線,而且這顆金線還能自生長。
今年雙十一,京東不僅繼續與傳統零售品牌合作,還引入了美團、神州專車、途家,甚至一些網紅店作為合作夥伴,根據夥伴特點的不同做針對性賦能。
十年前,京東起步的時候,劉強東對生意本質的判斷是,為了解決體驗問題必須做一體化的運營模式,但當供應鍊作為基礎設施足夠強大的時候,一體化開放又是必然結果。
最近兩年的京東,很像2007年到2012年的京東:做一件需要前期投入巨大又一時很難看到效果的事情,但重要的一點是,這件事前後一脈相承,都是圍繞同一種核心能力做投入。這很難得。
2007年京東開始自建供應鍊的時候,第一代iPhone正式上市。蘋果從一開始就是“軟硬一體”的中心化模式,而京東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與蘋果很像:B2C模式、自建倉儲、物流,并形成了一套獨有的供應鍊生态。
但在線上線下大融合、大變革的時候,零售業的底層變化也讓京東開始走向開放、賦能。所以,從核心能力進化的角度來看,互聯網上半場的京東像iOS,互聯網下半場的京東更像安卓。而安卓最大的特點是:開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