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首任霸主齊桓公去世後,中原出現了一個權力空白期。
這時,宋襄公猛然覺得機會來了。宋人是殷商之後;被周人稱之為“天邑商”“大邑商”的商王國,曾經擁有過無上的輝煌。西周初,在周人給予的優厚政治條件吸引下,宋人審時度勢,投靠了周人。盡管如此,宋人骨子裡遺傳自殷商血脈的這股獨特傲氣,就從未消失過。西周覆滅以來,經曆了二王并立、鄭莊公小霸、齊桓公稱霸等等重大事件後,周王室早就被拉下神壇,風光不再了。連鄭國和齊國都能稱霸東周,為何商湯之後的宋國不能稱霸?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曾率諸侯成功平定了齊國内亂,扶持齊孝公坐上了國君之位,這更增添了宋襄公稱霸東周的信心。
可盡管宋襄公稱霸欲望強烈,奈何東周諸侯卻不認可。更何況,為稱霸宋襄公又以強硬手段來壓迫其他弱小諸侯國,讓中原諸侯更離心離德。因此,在白白折騰了好幾年後,宋襄公的霸主之位始終都沒有着落。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在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召集諸侯會盟,卻被前來參會的楚成王劫持,然後把他作為人質、前往攻打宋國。在公子目夷率宋人的頑強抵抗下,楚成王攻打宋國失敗。從此後,宋襄公的不自量力已經成了天下大笑話。
這年冬,楚成王在薄(即亳,今山東曹縣南二十五裡)舉行諸侯大會,當衆釋放了宋襄公。經曆這次奇恥大辱後,宋襄公稱霸的白日夢依然沒有破滅。隻不過,在稱霸之外,宋襄公又多了一份對楚成王的無比痛恨。
公元前638年夏,因為鄭人投靠了楚國,宋襄公率兵前往讨伐鄭國。楚成王見此,率兵直接攻打宋國,試圖“圍魏救趙”。為保衛國土,宋襄公隻得先行撤軍回國了。
11月,宋、楚兩國在泓水邊遭遇,結果宋軍慘敗,連宋襄公本人也深受重傷。泓水之敗後,宋國人紛紛批評宋襄公,都說他指揮不當才是敗戰的根源。
在聽到國人的議論後,宋襄公大為不服。他躺在病床上,強行為自己辯解:“君子作戰時,不二次傷害敵人,不殺害老人和小孩;古代作戰時,也不會依靠險隘的地勢。寡人雖然是亡國之後,但也不會趁亂進攻那些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宋襄公這番話,遭到了宋人、尤其是他庶兄目夷的強烈批評,認為他太過迂腐,根本就是對戰争法則的一竅不通。
然而,意外的是,後世宋襄公卻得到了許多人的贊許。甚至很多學者認為,宋襄公如此仁義而有信,足以排入春秋五霸的行列。到了近現代,還有人把宋襄公這番話擴大化,當作是古人的“戰争之禮”而倍加推崇,并譽之為春秋“貴族”精神:古人作戰,都是事先約定場地、時間,不能使詐、不玩弄陰謀,堂堂正正地正面決戰;決戰之時,也不能殺害老人、小孩,不多次傷害敵人,優待戰俘……。
不但宋人如此,楚人似乎也是如此。
邲之戰中,晉軍大敗。戰場之上,有晉人戰車困在了泥坑當中。楚軍士兵見了,并沒有趁機上前追殺,而是讓晉人放掉車前的橫木,幫他們脫困。沒走幾步,晉國戰車的戰馬突然又徘徊不前了。楚人還是沒有沖上去厮殺,而是教晉人放倒軍旗,晉人這輛戰車才徹底脫困。
戰場之上,楚軍士卒對敵人如此友好,頗有宋襄公所說“不重傷、不擒二毛”的君子風範。無論是中原的宋國,還是南蠻楚國,在戰場上都能保持君子之風,足見所謂春秋“貴族精神”不是空穴來風。
可邲之戰之所以會爆發,原本就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戰前,晉、楚雙方其實已經達成了和解。但由于楚、晉兩軍的中下層頻繁互相挑釁,引發了楚人的誤判。在晉人派人前往阻止趙旃與魏錡挑釁楚人時,楚令尹孫叔敖誤以為晉軍發動了突然襲擊,才在“甯我薄人,無人薄我”的戰術思想下率先發起了進攻。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晉人倉促迎戰,這才遭遇了一場潰敗!
雖然楚人最終獲勝,但這不已經違背了宋襄公所說的“不鼓不成列”嗎?那麼,楚人這算是有“貴族精神”還是缺乏“貴族精神”了呢?
在邲之戰中,楚人之所以能取勝,除了晉軍内部人心渙散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楚人的不宣而戰,打了晉人一個措手不及。這顯然是違背了所謂的“貴族精神”。
以楚國在春秋初期的表現而言,作戰時也從來就沒有把所謂“貴族精神”放在心上。
公元前703年,巴國派出使者前往楚國訪問,請求與鄧國結好。巴國是楚國盟友,鄧國則是楚武王姻親——楚武王之妻鄧曼,就是鄧國之女。為化解巴國與鄧國之間的矛盾,楚武王就派大夫道朔領着着巴國使者來到了鄧國。可鄧人卻不領情,在南部邊境鄾(yōu)邑(今湖北襄樊北鄧城東南漢水北岸)将道朔及巴國使者全部殺死,還搶奪了他們攜帶的禮物!
為此,楚武王又派出公族蒍章前往鄧國交涉,可鄧人卻堅決不認錯。
這年夏,憤怒的楚武王讓大夫鬥廉率軍聯合巴人圍攻鄾邑。鄧人也不甘示弱,立刻派軍隊前來支援。可鄧國軍隊三次沖擊巴國軍隊,都沒能沖潰敵人。鄧人毫不氣餒,又發起了第四次沖擊。這一次,終于産生了效果:敵人的中軍居然開始敗逃!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鄧國軍隊想都不想,迅速發起了追擊。可不想,鄧人才追擊不到一會,潰逃的敵人居然又紮穩了陣腳,反頭過來迎戰。還沒等鄧人意識到怎麼回事,後方的巴人也殺了過來!前後夾擊之下,鄧國軍隊頓時潰不成軍,敗逃而走。鄾邑之人見勢不妙,連忙趁着夜色四處逃散了!
鄾邑之戰中,鬥廉就采取了欺詐之術:将楚軍橫列在巴人當中,利用詐敗來吸引鄧人進攻,然後在對敵人實行前後夾擊。如此看來,鄾邑之戰并不是光明正大的“君子之戰”。
楚人原本就不是宋襄公口中的“君子”,會迂腐地堅持所謂的“貴族精神”。事實上,不光是楚人,鄭人、晉人、魯人等等諸侯國,都不會如此迂腐。鄭國滅郐、胡二國,魯國在長勺、乘丘之戰中,晉人滅虞國、西虢國,都使用了各種陰謀和詐術。
唯有宋人,确實有些與衆不同。
公元前607年,鄭人受楚莊王指使,前往伐宋。
此前數年,宋人剛經曆了一場内亂:宋昭公被殺,宋文公上台執政。為了激勵廣大将士積極抵抗外敵入侵,戰前右師華元特意殺羊來大勢犒勞部下。不過,犒勞過程中卻出了一點小意外:華元居然沒有讓自己的禦夫吃上羊肉!
對此華元禦夫懷恨在心,正式開戰後,就直接拉着華元沖入了鄭國軍營!華元羊入虎口,很快就被鄭人擒獲了。主帥被擒後,宋軍群龍無首,立刻陷入混亂,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場大敗:右師華元被擒,司寇樂呂被殺,戰車損失達四百六十乘。
因為一碗羊肉湯,引來了一場大敗戰,這在世界戰争史上都是奇聞。不但如此,這場戰鬥中宋人的另一件轶事,也遭遇了當時士人的嘲弄。
宋國大夫狂狡迎戰鄭人,打鬥過程中鄭人不小心掉入了井中。狂狡見狀,及時将戰戟伸入井中,把這位敵人給救了上來。可這位鄭人獲救後,卻趁狂狡不注意,反将他打倒、将他俘獲了!
當時人就此評價道:“喪失禮節又違抗軍令,狂狡被俘真是活該啊!作戰,宣告果敢堅毅而讓将士遵從就是禮,英勇殺敵稱之為果敢,堅持果敢稱之為堅毅。違反了這點,就會自取滅亡!”
對比狂狡與邲之戰中的楚人,似乎完全沒有區别,為什麼唯獨狂狡會被人批?
差别在于,邲之戰中楚軍已明顯大獲全勝,放走一兩個晉人不會影響戰事全局。但鄭、宋之戰中,宋人已明顯落敗;在宋軍即将大敗之際,狂狡還為了拯救一位敵人而放棄了作戰,這難道不是撿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嗎?為了堅守所謂的“貴族精神”而不惜放棄争勝、去拯救敵人,那當初又為何要參戰?
因此,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以《左傳》記載來看,東周其他諸侯國的士人在上戰場時,都不會像宋人這麼死闆。絕大多數諸侯國在面對戰争時,都會将全力争勝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死守所謂的“貴族精神”,一味講究“恭、良、謙、讓”。唯有宋人,确實很少在戰争中采取各種“詐術”來争取勝利。
為什麼宋人會如此獨特?
公元前563年4月,晉悼公在柤(zhā,今江蘇邳州西北)會盟諸侯。期間,在晉國中軍佐士匄與上軍主将荀偃的強烈請求下,諸侯聯軍滅了偪陽(今山東棗莊市峄城區南)小國,用來分封宋國左師向戌。可晉悼公要把偪陽城向戌時,他卻拒絕了——堅持要把偪陽給宋國,否則他實在是承受不起。于是,晉悼公就把偪陽送給了宋平公。
參加會盟卻意外地得了一個小國,這讓宋平公驚喜異常。
為感謝晉人,盟會結束後宋平公特意在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宴請晉國君臣;宴會之上,宋平公還特意獻上了“桑林”舞樂!
桑林,就是當年商湯求雨的地方;“桑林”舞樂,也就是以前商天子專用的舞樂。
宋人以如此高禮節來招待晉悼公,這讓晉國正卿荀罃有些不安,就想拒絕。可荀偃、士匄二人卻說:“宋國和魯國,天下人都去這二國去觀禮。魯國有禘樂,招待貴賓、祭祀時都可用;宋國用桑林舞樂以享國君,有何不可?”聽了這話,荀罃才無話可說。
不一會,樂師舉着五彩羽毛裝飾的旌旗、率領樂隊走了出來。一見這場面,晉悼公也受不住了,害怕地退入了房内。直到宋人撤去旌旗,晉悼公才走出房間,接受了享禮。回到晉國後不久,晉悼公就病倒了。晉人為此占蔔,結果卻是遭遇了“桑林之神”!這讓晉人惶恐不已,一度想到宋國桑林去進行祈禱,但卻被荀罃堅決制止了。
晉悼公身為東周霸主,都無福消受宋人的“桑林”舞樂,可見天子禮儀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
宋國祖上是殷商王族,在與周人合作反纣時,周王室給予宋人特殊的待遇:世代為諸侯之長,擁有商人聖地桑林,孟諸(今河南商丘東北)作為封地。(《呂氏春秋·紀冬季·誠廉》)因此,宋國不但爵位最高,還被特許擁有天子舞樂。祖上的輝煌,再加上周人的特殊優待,讓宋人從心底裡湧現出一股莫名的優越感。
正是這種優越感,讓宋人身上多了一股前朝遺族的傲氣。
因此,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後才會說出“寡人雖亡國之餘”的話來:故國雖然已亡,但故國的臉面卻不能丢!對于周王國的大多數諸侯國而言,對周人奪取天下的曆史早就爛熟于心。在周人以弱勝強反商的過程中,少不了運用陰謀詭計來全力争勝;一味地堅持所謂“貴族精神”、公平決鬥,周人還能成功奪得成湯天下嗎?
以此而言,宋襄公泓水之戰後的那番話,到底是宋人的貴族精神,還是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