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你問一個兩歲的小孩,能不能把手裡的蘋果分一塊給你,通常他都會說不給。
玩玩具的時候也一樣,你隻是輕輕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立刻就會大喊“這是我的”。
這時候,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要學會分享。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長大會變得自私,小時候強迫他們去分享。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能用強迫的手段,而是要接受他們暫時自私行為,然後再一步步建立分享的概念。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孩子學會分享,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孩子要具有“所有權”意識,也就是說,孩子要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别人的。
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有這種意識。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分清楚“我的、你的和他的”。就算當事人不在,他也能說出這是“爺爺的眼鏡”,或者“媽媽的手機”。
我們知道,孩子最開始是和母親一體的,出生以後,他們就變成獨立個體了,就需要找一個獨立于母親的身份。
所以兩歲的孩子有很強的占有欲,恰好說明了他們的心智在成長,對這種暫時的“自私”行為,家長不能打擊,而是要尊重。
第二個前提,是他們要有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因為分享嘛,就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别人用,是為了滿足别人的需求。
要做到分享,首先要能同情和理解别人的需求。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兒童自我中心主義”,意思是說,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兒童隻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知道還有别人的角度。
兩三歲的小孩在那玩玩具,不管别的小朋友感受,是因為他感覺不到。這種能力,要到四五歲才出現,到六七歲才慢慢成熟。
所以,在四五歲之前,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私。實際上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和真正的“自私”沒什麼關系。
那孩子怎麼能學會分享呢?首先可以從社交上學習。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有社交意識了,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就開始學着分享了。
有個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願意和那些對自己好的小朋友分享玩具,而且兩個人關系越好,分享的次數就越多。
另外,大人也要引導孩子。
但是在引導的時候,有幾件事情要注意。
第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因為就算在成人世界,我們也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和别人分享,孩子也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
第二,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好處。
如果他分享之後,對方說“謝謝”就最好不過了;如果沒有,家長要鼓勵一下孩子,可以說“看小朋友玩的多開心啊,他心裡一定在感謝你呢!”這時候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第三,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
比如,把東西借給鄰居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一起去,這種耳濡目染比告訴孩子要分享更管用。
第四,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
家裡來客人了,可以讓孩子幫着拿外套,擺餐具,或者把自己的零食給客人吃。這時候客人就會誇孩子,孩子就會慢慢喜歡幫助人和分享了。
第五,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有的家長會逗孩子說:“分給我吃一點好不好?”等到孩子給了,家長又不要了,這樣的試探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覺得大人就是說說而已,并不會真要他的東西。孩子分享意識就這樣被扼殺了。
最後總結一下,想讓孩子懂得分享,需要具備兩個前提,一個是孩子要有“所有權”的意識,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二是孩子具有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孩子想要學會分享,需要積累社交經驗,也需要大人的引導。在引導時,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讓他們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好處,而且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平時多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