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清君
鄭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體平台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曆等,經過獨立思考後,認真撰寫并反複修改的原創作品。
常清君導讀: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認識,不同的領悟,不同的情感……所以,對于同一句話,也會産生不同的理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認識,不同的領悟,不同的情感……所以,對于同一句話,也會産生不同的理解,比如對于孔子的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十而不惑”的感悟和解讀。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句話,對于不同人生經曆的人來講,大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而即使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恰恰是語言的最大特色和魅力所在。
在常清君看來,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的這句“四十而不惑”,其中的這個“惑”字,至少可以有三個層面的理解,一是當“疑惑”講,二是當“困惑”講,三是當“迷惑”講,也就是說,這句話可以解釋為:
“在曆經了整整四十年的各種人生磨砺之後,一個人已經不會再輕易被外物所迷惑了,做事情時也不容易感到困惑了,對過去感到疑惑不解的事情,現在也獲知謎底了。”
不同階段不同理解
人們(包括常清君在内)在少年讀書時接觸到“四十而不惑”這句話,覺得那是将來幾十年長大成人之後很遙遠的事情了,最多就是通過老師的講解,或者自己查閱辭典,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一下。
到了青年的時候,對于“四十而不惑”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猜想和展望,因為他(她)還沒實際上到達這個年齡點上。
而到了老年的時候;對于“四十而不惑”的理解,已經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因為他“她”不僅已經實際邁過了四十歲這個年齡點,還可能已經邁過了後面更高層面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等年齡段。
更成熟更豁達
那如果人到中年,尤其是正當四十歲左右的時候,對于“四十而不惑”一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常清君至今依然還清晰地記得,當初自己在年滿四十周歲的時候,與親朋好友聚餐之時說的一番肺腑之言:“我今天就滿四十歲了,感覺有兩件事情值得慶幸,一是在我滿四十歲的時候,還健康地活着;二是在我滿四十歲的時候,開始感到‘不惑’了!”。
親朋好友們剛開始沒聽明白,都迷惑不解地望着我,經我解釋後,方才弄懂我說的前一個“活着”和後一個“不惑”是什麼意思。常清君進一步借用現代語言來闡述,就是過去沒想開的,現在開始也想開了;過去沒看透了,現在也開始看透了;過去久久放不下的,現在也開始逐漸放下了;過去比較計較的,現在也開始不那麼計較了。
如果在此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人到中年,心态、心境、心情這三方面,都應該顯得更成熟了、更豁達了、更領悟了。”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着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标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