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一種在“古華夏語”(古漢語)同“古蠻夷語”(古謠語同古壯侗語)互相混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語言。
簡單一句話概括:廣東話是嶺南當地語言跟古中原語言的結合。
中原與百越的首次融合
公元前秦始皇先後兩次平定百越,很多中原漢人移民到嶺南,漢越雜處之下,古粵語開始形成。
之後的幾個朝代也有人從中原南下來到嶺南,古粵語慢慢地變成現在的粵語。
唐朝時期進一步漢化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人人口進一步增加,原本的南方原居民開始被漢化。
粵語再進一步受到唐代中原漢語影響,形成一種既能應付中古漢語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同文法結構的語言。
唐朝滅亡後的中原人南遷
由唐朝滅亡之後到宋朝,北方多次被外族統治,更多中原人逃亡到嶺南地區。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跟百越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知不覺相互滲透。
這是中國曆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個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減少粵語同中原漢語之間差別的時期。
現在的粵語還能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是很難與元朝和之後朝代的中原漢語發音相對應。
粵語完整保留了古漢語聲調
《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隻有平上去入四聲,跟現代漢語并不完全一樣。
标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是:陰平1、陽平4、陰上2、陽上5、陰去3、陽去6、陰入7、中入8、陽入9。
陰入之中衍生出中入調,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中的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
粵語保留有許多古詞意義
粵語保留着許多的古詞古意,包括語氣助詞,都能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裡面找到來源。
忌
▼
粵語常用的語氣助詞「忌」(現在寫成「嘅」),延續了古漢語的語氣助詞“忌”:《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中「叔善射忌,又良禦忌」。
打甂爐
▼
「打甂爐」(現在寫成“打邊爐”),「甂爐」是一種古炊具的名稱,被粵語沿用至今。
行街
▼
「行街」是粵語中出門逛街的意思,「行」是象形字,看起來像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自古“行”字就有出門的意思。
飲水
▼
粵語「飲茶」、「飲水」而不是說「喝水」,是延續了古代“飲”字的使用習慣:司馬子反渴而求飲。——《呂氏春秋·權勳》
斟水
▼
粵語常說的「斟水」是普通話“倒水喝”的意思,沿用了古代漢語對「斟」字的用法。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唐·李白《悲歌行》
睇睇
▼
粵語常說的「睇下」是“看一下”的意思,「睇」字沿用了中原古代漢字,《禮記·内則》注:“睇,傾視也。”
不隻是詞彙,元代之前的古詩詞,用粵語念起來也是相當和諧與押韻的:
詠懷詩
阮籍
天馬出西北,由來從東道。
春秋非有托,富貴焉常保。
清露被臯蘭,凝霜沾野草。
朝為媚少年,夕暮成醜老。
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
關于标準粵語沿用古代漢語詞彙和語調的例子還有很多。
今日就介紹到這裡,歡迎童鞋們提出更多的例子,小編會把分享的例子放在評論區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