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就點進來的你,一定參加過讀書會,或者組織過讀書會吧?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場高價值的讀書會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問過很多人,你心目中完美的讀書會是什麼樣子的?
有人說:讀書會讨論的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深度。
有人說:讀書會的整個過程,參與者是全情投入的。
有人說:讀書會的形式非常豐富,每一場讀書會的玩法都不一樣。
有人說:在讀書會中,大家相互之間的交流和碰撞,能夠讓每個人都從中得到滋養。
有人說:在讀書會的場域中,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每個人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和創意。
有人說:在參加讀書會的過程中,就像在經曆一場奇妙的旅程,讓人有流連忘返的那種愉悅感。
有人說:在讀書會現場,遇到的全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有趣的靈魂。
......
那麼,你心目中完美的讀書會有哪些特點呢?
當你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時,你會發現,隻有當這一場讀書會滿足你的需求和期待時,你才會覺得它是一場好的讀書會。
那麼就要追根溯源地問一問了,通常情況下,你參加讀書會活動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來做個選擇題:
A 增加新知,升級思維
B 擴大自己的視野
C 豐富自己的視角
D 解決困擾的問題
E 鍊接優質的人脈
F 打發時間
如果把促動技術和讀書會相結合,很容易實現ABCDE的效果。
因為促動技術的架構性設計,讓讀書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自由貢獻自己的想法、經驗,分享自己的感受、期待。
并且,在促動師的引導下,能夠激發出大家的創新力和參與感,從而讓碎片化的讨論内容彙聚成集體的智慧成果。
現階段,随着移動互聯網工具的普遍性,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很多讀書會都開始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了。
最近遇到很多人向我咨詢: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
線上讀書會和線下讀書會有什麼不同?
第一,線下讀書會開展的時候,書友是可以面對面交流的,是可以有身體接觸和“眉目傳情”的。
而線上隔着屏幕,再加上物理空間的限制,人與人之間很難産生深度的交流。
第二,線下讀書會中,你可以通過觀察,獲得他人的即時反饋。
若你是導讀師/領讀人,當你講到一個點的時候,可以立刻根據現場參與者的表情神态和行為反應,來判斷他們有沒有聽明白。
線上讀書會中,無法及時獲知參與者當前的狀态或情緒。
第三,線下讀書會,可以通過環境的布置、桌面的擺設、光線的調整、牆面的貼紙、現場的桌椅擺放等等,來塑造你想要的讀書環境。
還可以通過鮮花、音樂、香薰等,來營造你想要的場域氛圍。
線上讀書會隻能通過音樂、聲音、發表情等方式來營造氛圍。
第四,線下讀書會中,可以運用一些道具來帶書友做活動。
比如說,引導大家用水彩筆,把書中的一部分内容畫出來;或者用不同顔色的水彩筆來代表書中不同章節的内容。
線上讀書會中,同樣可以運用一些道具來帶書友做活動,比如引導大家用筆在書中做記錄,或是引導大家根據書中内容來折紙、然後拍照發到群裡等等。
當然,線上讀書會相比線下讀書會,成本更低,費用更少,時間更好協調安排。
比如,有些寶媽可以一邊參加線上讀書會一邊帶孩子,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參加線上讀書會。
線上讀書會和線下讀書會确實有很多的不一樣,看起來,線下讀書會似乎更占優勢一些。
那麼,是不是線上讀書會就一定不能實現思維碰撞和智慧共享呢?
2
如何準備線上讀書會?
如果你要組織一場線上讀書會,要提前想好5個問題:
1、讀書會的主題是什麼?
2、讀書會面向的是哪些人群?這些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
3、多久舉辦一場線上讀書會?
4、你計劃帶大家讀哪些書?
5、一本書打算讀幾次?或者每一場讀書會讀多少本書?
為線上讀書會做準備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到“人機料法環”的模型。
人:指的是讀書會的導讀師、或領讀人、或促動師,他們是讀書會中核心的角色,能夠創設情境、引導讨論、塑造體驗。
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主持人、助教、攝影師這樣的角色。
機:在生産管理中,“機”指的是機器,遷移到線上讀書會,那麼就是在線上開展讀書會的工具。
現在有很多可供大家線上交流的互聯網工具,比如微信群、騰訊會議、矚目、zoom、釘釘等,具體使用哪一種,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料:指的是線上讀書會要用的物料和道具。
一般情況下,讓大家準備好跟主題相關的書,再準備一支筆和筆記本就OK了。
如果有更好的設計形式,可以讓大家準備一些其他道具比如紙杯和貼紙,就這兩樣東西,可以設計很多種玩法。
或者提前給到大家一些資料比如“閱讀九宮格”(不同格子裡面填寫不同内容),讓大家在參加線上讀書會的時候,一步步的完善九宮格。
這樣參與度高,大家也全程都在狀态,而且還會有很強的成長感和成就感。
法:就是方法,通常代表讀書會的玩法。
拿線上共讀這種讀書會來舉例,共讀型社群也有很多種玩法。
比如說7天共讀一本書,或者21天深度閱讀一本書,或者以一個月為期限來進行某個領域的主題閱讀。
比如這個月的主題是時間管理,那麼就選擇4本時間管理領域的書,帶着大家每周讀一本,這樣一個月下來,關于這個領域,大家就會在頭腦中搭建起一座知識的城堡。
環:就是環境。
線上讀書會的環境其實不太方便塑造,因為每個人各自所處的空間不一樣。
但一方面,我們可以提醒小夥伴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來參與,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在讀書會的前中後期,穿插一些冥想或音樂,來幫助大家更好的進入狀态。
也就是說,你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和今天的讀書主題相關的音樂。
這就是為線上讀書會做準備的思考路徑。
3
怎麼設計線上讀書會的形式?
有人說,線上讀書會是不是隻能是分享模式?要麼是領讀人分享,要麼是參與者分享?
其實,線上讀書會也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關鍵看你有沒有去探索。
比如,線上共讀活動,可以先讓參與者共讀書中一段内容,然後主持人用ORID來進行提問,引導大家依次分享自己讀完這段内容之後的收獲、感受、思考,以及聯想到的應用場景。
比如,可以讓大家就書中的某個容易有争議性的觀點,選擇正方角色或者反方角色,然後來一場線上辯論。
比如,讓每個人依次分享自己的一個夢想,大夢想小夢想都可以,然後随機翻開書的某一頁,念出自己看到的這一頁的一句話,然後設法把這句話和自己的夢想相結合。
......
其實,線上讀書會和線下讀書會都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
從理論上來說,你做100場讀書會,可以有100種不同的形式。
因為參加讀書會的人不一樣、書不一樣、目的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時機不一樣,那麼形式自然也就可以不一樣。
隻要你掌握了促動技術的思維,隻要你能把促動技術和讀書會相結合,那麼你的每一場讀書會,都像是為你的參與者量身定制的一樣。
《金剛經》裡面說過,“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般人的頭腦受很多成見、規則、習俗、他人看法、權威意見等等的約束,隻會把心“住”在有限的一些條件中,這就約束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當我們打破頭腦裡的各種框框,敢于選擇各種條件,哪怕聽起來非常匪夷所思的條件,來展開我們的思考,也就是說想怎麼“住”就怎麼“住”,我們的創造力才會無比強大。
從知識到智慧需要體驗做橋梁。
讀一本書,如果僅僅結合自己的體驗,隻有一個角度,但和其他人一起,相互分享閱讀經驗及相關的生活體驗時,會大大拓寬你的思維空間。
如果同一本書,10個書友從不同的經曆、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它,就相當于每個人都獲得了10個不同角度的觀點。
這樣的讀書方式能激發讀者更多維度的思考。
讀書隻是你和作者單線連接,而通過社交化學習的方式,可以把讀書讀到的點擴大成面,在這個過程中碰撞出更豐富的知識火焰。
所以,在促動式讀書會當中,我們經常會運用促動技術,來激發書友的創造力、發揮書友的潛能、喚醒書友的靈感。
因為促動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激發洞察力和創造性、調動突破感和直覺感的方式。
就像樹上剛剛長出的新枝芽一樣,那些在讀書會中,即興的、突然想到的、臨時碰撞來了靈感而說出來的話,是最珍貴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