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敬愛的曾仕強教授與河南鹿邑有着一份極其深遠和特殊的淵源,他生前多次親臨老子故裡,還曾在老君台前為世人解讀《道德經》的奧秘。
5年前的今天,2014年7月11日,時年八十歲高齡的曾教授,帶領中華道統文化傳承班,再次來到河南鹿邑,遊學老子故裡,并在老子升仙處——明道宮内親授《道德經》的玄妙。
幾千年來,老子的《道德經》流傳甚廣,不僅文人百姓口耳相傳,曆代帝王也無比尊崇。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開口道德閉口道德。
那道是什麼?德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行道有德呢?
今天,我們用文字追尋教授的足迹,再次重溫那些智慧的語言,是緻敬,更是傳承。
全世界隻有一個道,這個道,不隻道家在講,儒家也講,諸子百家也講。這個道,就是《易經》的道,叫作易道。
可見,《易經》除了義理、術數之外,還有一個就叫道德。解釋《易經》中的道德部分,老子是領軍人物。
《道德經》就是老子的專著,從頭到尾都是他的口氣,一氣呵成,講的就是兩個字——道德。
| 教授現場講述祭拜老子的意義
1.道是什麼?中國人很喜歡講開宗明義。
開宗明義的意思是說,我們習慣于把最要緊的話擺在第一時間最重要的時刻來說明。
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整部《道德經》中最重要的一句話,一共就六個字,“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開篇就把“道”提了出來,可見它的重要性。那道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假設宇宙有一個本體,叫作道,這個本體是永恒存在的,是在地球沒有形成以前就有的,這是老子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道在宇宙當中,永恒存在。
植物會死掉,動物會死掉,人也有生有死,但是宇宙的這個道,始終是不變的。
《易經》告訴我們,宇宙中有不易的部分,講的就是道。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可以生出萬物,就好像是萬物的宗主一樣。它把人生出來,就一輩子陪着人,不會離開。
但是,它有個很可貴,而且很可愛的性質,就是道不主宰人。它讓人成長,它養活人,卻不主宰人。
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生的,剛出生的時候都差不多,但是後來的行為,差異很大。有人這樣,有人那樣,有人那麼說,有人這樣唱,就說明道很寬廣,它給我們充分的自由。這就是道的特征。
| 教授授課現場
2.“德”是什麼?道看不見、摸不着,也聽不到、聞不着,那怎麼辦?很簡單,就是從人的行為來看。
老子說,道之在天地叫作道,在人身上就叫作德。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道,沒有道,人就活不了。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發揚出來。
所以,“德”是什麼意思?就是行道而有所得,就叫德。
如果我們表現得合乎道的要求,那麼就叫上德;如果表現得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可見,德就是要求我們按照自己身上原有的道去發揮。
孟子講,人之初,性本善。佛家一再講,做人要明心見性。這個性就是人性,人性是道賦予我們的。
道賦予狗的,是狗性;賦予貓的,是貓性;賦予豬的,是豬性;賦予植物的,是植物性;賦予人的,就是人性。
我們的表現合乎人性,合乎道,就有德。有德之人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得道高人。為什麼叫得道高人呢?就是因為把道統統發揚出來了。如果沒有這樣做,很顯然就是失德。
| 鹿邑博物館内授課悟道
3.如何行道而有德?道德這兩個字用一句話講清楚了,道是我們的本源,我們跟老子一樣統統從道中來。但是德呢?是我們這輩子的德行。
道不分上下,沒有好壞,但是德一定有上下,一定有好壞。
因此,我們要把道當做一面鏡子,調整自己的德行。你有什麼欠缺,向哪裡去改善?向正道。
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記住,我們一生都是要走正道的,這樣一定會平安,一定會順利。
人要為自己的言行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人生的結果,就是我們一再講的自作自受。
可是現在,很多人都習慣把責任推給别人,把好處留給自己,這是不對的。
老子不否認我們有是非,也不否認我們要講仁義,他隻是提出一個跟一般人非常不同的看法:是非的判斷标準,要看合不合道。
現在我們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是非的标準已經失靈,已經違道了。所以老子要我們及時地返璞歸真。當然,這都要靠道德。
老實講,現在社會種種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不是科技的問題,完全是道德的問題。
所以,我們拜老子不是拜完回去就算了,而是從此時此刻起,心中要有天道。
我們要追随老子的腳印,按照他的啟發,一生唯道是從。
我們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都要完全尊重道德,這樣才能行道而有所得,也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合乎自然而獲得吉祥。
我們管不了别人,但是最起碼要管好自己,從自己做起,推己及人。
這樣我們的家人就會平安,我們的社會就會安甯和諧,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昌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