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早報客戶端推出父親節“我家老爸有點料”特别策劃
=====================================================================================================
“帶你去想去的地方,那裡有五彩缤紛,還有光怪陸離。”出身教育世家的南甯人張昆,同時是個旅行達人,他認為陪伴是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當孩子還在襁褓中時,他就帶着孩子滿世界遊曆。
在亞馬遜雨林捕食人鲳、穿越美國的戈壁沙漠、在越南做義工志願者……在旅行的過程中,兒子對自然環保也積累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立志将中國的文化精髓呈現給世界。
張昆和兒子在一起。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遊擁軍攝
父子亞馬遜雨林生存記
“未來,他會感謝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眼界也會無限開闊。”2018年,張昆帶着7歲的兒子,以及一本《野外生存手冊》闖入充滿未知且讓無數人聞之心悸的亞馬遜雨林。在這趟行程中,睿也經曆着同齡人無法想象的一切。
從秘魯的伊基托斯進入亞馬遜雨林,這是張昆父子當年30天環球之旅的第二站,在雨林中與當地土著民同吃同住,用冰冷的河水洗澡,住在屋頂用棕榈葉編制而成的簡易高腳樓;為了果腹,要親自捕獵食人鲳。
“在此之前,我們對于食人鲳的有限認知僅來自文字和視頻。沒有親身經曆,你永遠不知道亞馬遜雨林的食人鲳有多麼的兇殘。”在亞馬遜雨林,張昆父子戰績最好的一次是釣上了42條食人鲳,其中有18條是兒子釣的。
張昆與兒子在亞馬遜雨林釣食人鲳。被訪者提供
在亞馬遜雨林深處露營過夜,也是兒子的提議。這個決定令當地土著民都瞠目結舌。張昆根據這些年來兒子在戶外生存技能的積累,與當地土著民反複地溝通後,最終決定支持兒子的提議。
對照手冊,依據當時的條件,張昆父子準備了簡易的鍋碗瓢盆,武器是兩把兼具劈砍枝條和防身功能的大砍刀。他們用蚊帳和塑料布代替帳篷,很快就搭建好了營地。
整整一夜,枕頭邊都是叢林野獸的腳步聲,張昆想起來仍心有餘悸:“我當時手握着刀,一夜未眠,他倒是呼呼入睡。”第二天,兒子在鳥語蟲鳴中醒來時回味:“睡得還不錯,挺好的!”
讓孩子的興趣決定出發的方向
張昆說,他們一開始的出行是很随意的,但是從兒子6歲時起,他開始引導兒子使用思維導圖進行練習,對每一次的出行做好充足的準備。
“他來定大方向,我來完善細小的環節。”他表示,做出出發亞馬遜雨林的決定,是因為在那之前他發現兒子在圖書館借閱的書刊和平時關注的紀錄片中,有60%是關于森林探險的内容。
張昆和兒子在世界各地旅行。 被訪者提供
翻閱張昆父子的旅行照片,每一處都充滿了故事:在四川雅安熊貓基地做志願者,參與熊貓食物的準備、熊貓籠舍的清洗;在青海做植樹志願者,經曆了沙塵暴;在越南參與殘疾兒童志願服務時,感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文關懷。
張昆帶着兒子滿世界跑,如今11歲的睿,已經穿過東南亞、北美洲、南美洲等世界闆塊,到過美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韓國、越南、日本等10多個國家。
張昆欣喜地發現,一路走來,兒子的内心已強大到遠超他的預估。不管對人還是對事,兒子表現出了強大的包容力和接納度,能夠冷靜、理智地看待世界。
兒子的探索習慣在旅途中漸漸形成
2019年,在美國旅行途中,張昆常帶着兒子去圖書館翻閱當地書刊,有一次,睿在一本介紹中國春節的中文繪本中,發現内容相對簡單。這讓年幼的他萌生了“要将中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想法。
張昆和兒子在世界各地旅行。 被訪者提供
旅途中,睿也對自然教育産生了濃烈的興趣。四年級時,睿在班裡組建團隊,成立小說文學社。2020年,他開始用電腦寫小說,内容主要關注自然環保,目前已寫了5萬多字。
“大量的自然素材,需要在實踐中尋找和證實。”比如小說中需要寫到“在水下,用蘆葦當作吸管連接水面”,他們便到湖邊,研究蘆葦杆是空心還是實心,是否能實現這個作用。
“孩子的成長更多的需要父母的陪伴。”對于張昆而言,兒子從一個踉踉跄跄的小尾巴,變成身心強健、展翅高飛的鲲鵬,那才是他一生最值得驕傲的成績。他說:“成為一個父親,才應該是我人生中這個階段的事業。”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