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企業具有明顯的集聚效應?【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20】,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科創企業具有明顯的集聚效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20】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張銳 光明日報通訊員 程曉
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科酷原科技(武漢)有限公司合作,研發出我國首個原子量子計算雲平台;武漢理工大學潘牧教授團隊,在國内率先突破了低鉑、高效膜電極組件制備的CCM技術;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團隊,讓五星紅旗在月球上保有不褪色的“中國紅”……
由單點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近年來,以武漢為龍頭,湖北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從全國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地區之首,跨入全國科技創新水平“第一方陣”。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
“得益于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分析說。
脫胎于華中科技大學的華工科技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迅速崛起,印證了這一點。“上無片瓦,下無寸地”,是華工科技創立之初的境況,但人才,始終是公司的無價之寶——90後徐華生從深圳回來,參與國内首條完全自主的氫能雙極闆焊接自動化産線;90後曹思洋返漢後進入企業,參與國内首台超薄玻璃微納切割設備研發;80後程偉從海外歸來,現擔任華工激光副總工程師……優秀人才的加盟,使企業迅速成為業界翹楚。
求賢若渴的,豈止華工科技。今年畢業季,武漢光谷示範園工作人員走進武漢多所高校,展開“搶人大戰”:為畢業生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介紹光谷示範園将提供怎樣的孵化服務,如何能讓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湧現出來的奇思妙想落地……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城市,武漢擁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衆多高校,包括中科院下屬多家科研院所在内的雄厚科技力量,由此集中起的相關優勢學科和人才隊伍,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支撐。
聚才有方,用好是關鍵。
“破四唯”“立新标”,為人才提供施展拳腳的廣闊平台,湖北省鼓勵用人單位各自出“高招”。
早在2015年,華工科技就明确打破論資排輩,着重為年輕人暢通發展通道,營造創新空間。今年初,華工科技又成為湖北省首批獲得機械、電子信息兩個專業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的企業,人才上升通道進一步打開……
而新近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武漢飛思靈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則獨辟蹊徑,在公司内部推出“揭榜制”:讓項目“揭榜”人自行組建團隊搞研發,一旦成功則整個團隊均可獲獎勵。此舉既讓項目匹配到合适的人才,也讓更多才俊脫穎而出……
“注冊制”“舉薦制”、動态評價“積分制”……正是通過不斷探索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湖北省獲得了豐厚回報——近年來,湖北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傑出青年人才,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等均居全國前列。
能聚才、會用才,使湖北産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支持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創中心和成渝區域科創中心之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又一個區域重大戰略布局。”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時任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說。
目前,湖北構建了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龍頭,襄陽、宜昌等12個國家級高新區為重點,20個省級高新區為支撐,沿長江、漢江兩線布局的高新技術産業帶。與此同時,25.9萬家科創企業、近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科創“新物種”企業,遍布荊楚大地。
“湖北已建和在建6個大科學裝置,組建了10個實驗室并實體化運行。”湖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馮豔飛介紹,其中,洪山實驗室聚焦生物育種領域,研究主要農作物、主要園藝作物、畜禽、水産、微生物等;三峽實驗室聚焦綠色化工領域,聚力解決世界級難題,促進新技術研發及産業化;光谷實驗室圍繞光電子技術與裝備,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2021年,湖北經濟總量邁上5萬億元新台階。其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20%。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已經成為湖北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
毋庸置疑,湖北正崛起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7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