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愛上一個人,你會怎麼表達? -
我們在詩詞中看到這樣的表達:“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是對愛人的寂寥情思;“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是情人間的難分難舍;“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生死相隔的悲涼。這些精緻而婉轉地表達,将情緒描述得這般貼切而動人。
愛情是一個古老且永恒的話題,它令人歎,令人歌,令人向往,也會令人惋惜。
徐志摩曾在《緻梁啟超》信中寫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人們為什麼會願意花上自己的一生去追尋愛情?從社會學層面來看,人是群居動物,如果脫離了群體,便會産生孤獨感,會有愛情的需求。人,同樣也是關系動物,會産生對親密關系的需求。
我們常常終其一生去找尋的也就是一種親密關系,在親密關系當中,能夠産生對情感的渴望、對自我尊重滿足的需求以及對自我價值感認同的追求等。
- 何為親密關系? -
親密關系是人類社會最為根本的關系。它能讓個體存活與成長,也能夠使得個體有歸屬感,并對人生之中何為情感、信任、忠誠、責任等産生真切的感受。
寬泛地講,家人、戀人、夫妻及朋友等都屬于親密關系,而根據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者所達成的基本共識,其核心議題主要是圍繞情與愛展開的。
而今天要說的婚姻,在親密關系中是最常見的形式之一。
- 愛情和婚姻中,有哪些常見話題? -
結婚是否需要戀愛?是否惟有先戀愛,婚姻才會持久?
婚姻隻是男女間自己的事,還是關乎其他更多相關者的事?
生不生孩子對夫妻感情有影響嗎?
家長們為何熱衷于給子女相親?
離婚是正常行為還是反常行為?
在愛情和婚姻裡,為什麼付出得越多的人,往往就越受傷?
......
面對這些話題,你肯定會想,要不我們就不結婚了,隻戀愛?或者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詩人顧城說:“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建立永恒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害怕受到傷害。
愛情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往往需要借助一些修飾語來加以領悟,諸如有吸引力的、理想化的、忠貞的、激烈的、相思的、憂傷的、痛苦的,甚至是不顧一切的、死去活來的等等,而這樣一種理想類型的形塑往往跟“浪漫”相關聯。
在愛情的意義上,人們總是試圖将婚姻定義為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而在情侶之間才會有浪漫之愛。但其實如果沒有浪漫愛情作為夫妻之間生活的基礎或是起點,婚姻真的會久遠嗎?
那我們設想一下:在茫茫人海中,為什麼是這兩個人彼此結識?
即使發生了吸引、相愛,但中國式的回答也不指向愛情的力量,而歸結為緣分,即一種外在性的關系表達。其内涵可能在于偶然相遇,隻是這個“偶”字不指人與人之間的遇見是因社交活動或由自己萌發的感情追求,而是具有前定性的。表面上看起來,“緣”說的也是兩個人偶遇,并發生了互相愛慕,似乎是出自兩情相悅。但這一表象的背後預示着在其未偶遇之前甚至未出世之前就注定了這場遇見。中國諺語“前世緣分,今日婚姻”、“五百年前姻緣天注定”、“一日夫妻百世姻緣”、“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等,都想表明男女之間所發生的親密關系并非來自于他們的自我選擇。
那麼,這樣的事先安排又是如何發生的呢?這時,民間就虛構出了一位“月下老人”,他會為世上男女的婚姻做安排。
說到“月老”,在李複言的《續幽怪錄》中的《定婚店》有這麼一個故事。
故事大意是說一個年輕的讀書人看到月下有一老人在翻閱他看不懂的書信,上前詢問此書信為何,被告知是天下人的婚約,由此有約之人都會被一根看不見的紅繩拴住。年輕人問自己的未婚妻在何處,老人帶他去街角,指着一個賣菜老婦懷中的女孩子說就是她。年輕人大怒,命仆人将該女孩殺掉,可一刀隻刺到了她的眉心。十四年後這一年輕人在一地做了刺史的副官,要娶刺史的女兒為妻;但發現她在眉心上總貼着一個花片,一問下來才知道她正是十四年前他想刺殺的那個女孩。婚後他們彼此恩愛。顯然,故事中的愛恨情仇及離奇婚姻也是被緣分所左右的。
在中國民間,婚姻上的所謂“千裡姻緣一線牽”或者“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應該都是出自這根看不見的紅線之喻。
緣分的含義并不與愛情的意思相悖,隻是對愛情發生有一種中國式追問,即為什麼他們倆會相愛?
西式的回答是源自其内心的沖動和自我感知,而中式的回答是他們倆有緣分;反之,面對無以成對的男女,西式回答是他倆不相愛,而中式的回答是他們沒緣分。又或者問的是原本一對恩愛夫妻為何沒有善始善終,西式的回答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沒了,而中式回答是他倆的緣分盡了。
- 緣分天注定? -
“緣分天注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其中還有“分”的作用。“分”有“天道酬勤”的意思,說明人自身的作為或者謀劃能力,這點将為男女各方的努力以及“媒”的運作留出了空間,自然也不同于宿命論(destiny belief)的解釋。
很多時候即使男女間的緣(偶遇)發生了,但依舊未能終成眷屬,則可以用“有緣無分”來解釋,指人事方面的努力或者謀劃得不夠。可見,緣分的解釋框架反映的是中國文化一再強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西方人的親密關系是個體内在性的,而中國人的親密關系則是關系外在性的。
講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覺得,中西方傳統的婚姻觀念和今日人們追求的親密關系或者婚姻生活好像并無多大聯系。
是這樣嗎?那麼下面的小結,我們将看到各自的文化脈絡還是給婚姻或者親密關系留下了一些偏向性特點。
首先,“我愛你”三個字是不是經常出現在西方人的表達中,并且在行為上亦有不厭其煩地親吻或者擁抱,可是在中國人這裡則少有這樣的言行,甚至不表達。
人們可能會說是因為中國人比較含蓄,其實未必如此,更主要的原因會不會是緣分婚姻沒有這類言行也并不影響婚姻生活。
中國人在婚姻中最喜歡說的話是“過日子”。夫妻發生争吵後,要解決的往往不是争吵的問題,而隻問這樣的日子還能不能過。何謂能不能過?就是彼此維系住基本生活關系。它是一種對姻緣底線的堅持,是指有一種雙方都認為“必須如此”(也就是:“婚姻可以湊合”、“大家都是這麼過的”)的價值系統,而這樣的價值系統對穩定婚姻是極為重要的。
其次,“我愛你”的反義當然是“我不愛你”,這是愛情婚姻解體時或戀人分手時的常用語。但這點在緣分婚姻中意義不大,即使男女或夫妻間真的沒有愛,也不表示男女不能成婚或婚姻本身不能維持。婚姻可以理解成是一個成年人盡力尋求到的生活方式,可一旦其中一方或者雙方說出來的話是“咱倆的緣分已盡”,那就表示雙方的親密關系真的無法挽回了。
I LOVE YOU
如果把婚姻想象成一個保險箱,無論這個箱子是光鮮的還是生鏽的,是清香的還是惡臭的,都不妨礙它依然是保險的。
因此,男女雙方會認為身處其中本身就是很安全的,這點顯然大大減少了彼此努力或付出的動力。保險箱式的婚姻最不能容忍的是出軌,因為這也意味着保險箱被打開了。
再者,親密關系的外在性還體現于夫妻應該考慮家庭中其他人的期待與感受,由此夫妻都希望其他人看到其婚姻狀态的好的一面。
在這一結構性壓力的影響下,緣分婚姻對彼此矛盾一般具有極高的忍耐度,還催生了婚姻雙方的自我調節和息事甯人的能力,諸如退讓、回避矛盾等。中國夫妻還相當顧及家長、親屬和朋友的看法,有了孩子後也非常顧及孩子的想法及對其成長的影響。
相比之下,婚姻的内在性也就是愛情婚姻則注重自我的感受,或者說自我感受決定着婚姻的存亡。很多情況下,其他人的建議和勸阻都可以忽略不計。正因為此,愛情婚姻在解體時,其中一方帶着子女乃至多個子女可以多次再婚,而緣分婚姻對這樣的行為存在相對抑制,導緻有婚史及帶子女者再婚困難。
愛情、緣分與姻緣并非水火不容,更不是非此即彼。
就好比我們不能說因為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就一定不幸或就始終培養不出感情;反之,也不能說通過愛情步入婚姻就一定幸福或能将愛情進行到底。
必須承認的是,緣分婚姻在“進步論”的影響下一直努力在向愛情婚姻靠攏,許多中國傳統婚姻中的“外牆”在現代化中幾乎被拆除殆盡,但“相配”依舊是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婚姻标準。
有這樣的标準在,那些看似已經消失的部分将隐而不顯地潛入愛情婚姻當中,讓中國人在體會到愛情歡樂的同時,依然有其框架上的穩定性做保障。所以,近來還出現了一種混搭式的說法:“命中注定我愛你”這樣的親密關系誰不向往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