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成熟的漢字。說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成熟的表現不單純在于目前發現的文字實物及已經釋讀出的字數衆多,更在于這些字的造字結構之複雜。我們熟知中國漢字有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這六種造字方式,被稱為“六書”。甲骨文中除了有部分象形字之外,六書中的其它方法都可找到大量實例。
由于甲骨文最早發現發掘于殷墟(今河南安陽),鄭州亦有甲骨出土,然而帶刻字者極少,故甲骨文又稱為“殷契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絕大多數都與占蔔相關,因此甲骨文亦被稱為“蔔辭”。《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由真人(巫師)主持的占蔔,在商朝後期成為殷商王室的主要社會活動,因為對神崇敬的緣故,凡事必蔔,用占蔔的方式來問詢神意。并将所占何事、貞人、王等,時間地點過程記錄(刻)下來,所刻内容涉及當時的天文、氣象、地理、婚媾、職官、世系、征伐、刑獄、農耕、漁牧、狩獵、交通、祭祀、疾病、水災等等,幾乎囊括了人類所有的日常活動。
這片甲骨上有 “ 于南門旦稱冊稱冊 ” 字樣,這是最早的關于簡冊的記載。簡冊是中國古代用于書寫的材料,多用竹或木制成,簡是狹長竹木片,若幹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在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占蔔文字可能跟簡冊上的文字有差别。周朝初年的人曾說商人曾經擁有文字記錄曆史,這些直接書寫在竹木簡上的文字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無法弄清。這片甲骨上的稱冊稱冊文字可能與當時簡書有關。
這品甲骨至今還殘存着朱砂的痕迹,朱砂在中國古代一直被賦予神秘的意義(色彩),在衆多原始宗教活動中都會有朱砂存在。有可能是貞人在契刻之後塗上朱砂,将人的意願傳達給神靈,以期獲得神的旨意。
從一八九九年北京的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對當時發現的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做了确認到如今,甲骨文已被世人所知百餘年了。除了一九二八年開始的殷墟發掘,後來在山西洪洞縣坊堆、北京昌平的白浮、陝西長安縣的沣鎬遺址和扶風、岐山兩縣間的周原遺址,都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甲骨。其中周原所出為最多,帶文字者亦有數百片之多。西周甲骨文字的發現,使甲骨文的研究領域随之又擴大了許多。
按照古本《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從盤庚建都(今殷墟)到帝辛的滅亡,共經曆了兩百七十三年。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存在許多的變化。一九三三年,董作賓先生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把當時所見的殷墟甲骨劃分為五個時期,即:
盤庚至武丁 第一期
祖庚、祖甲 第二期
廪辛、康丁 第三期
武乙、文丁 第四期
帝乙、帝辛 第五期
這五期的劃分方法是以當時的考古發現為依據的,所以被甲骨學界廣泛接受和認可并一直沿用至今。
此甲骨是右刀标本,比較少見
甲骨文契刻從刻法上分為單刀、雙刀、平體三種,按現代人的感覺,單刀刻法百分之九十多為左刻,其特點是豎畫大都為左手下刀,坡面在左側,橫畫坡面在下面,行刀或左或右,斜畫不定,右側下刀的刻法比較少見。平剔刻法如圖中之“栅”字,為藏者近二十年來僅見。甲骨文以刀為筆,方勁有力、嚴謹整饬,章法處理上大小錯落,随意自然,反映出契刻人運刀如筆的娴熟技巧和很高的審美追求。
“栅”字為藏者近二十年來僅見平體刻法
以 下 拓 片 無 原 物 圖 片 僅 供 欣 賞
簡 介
傅春喜:1969年生,河南省安陽市人。堂号一铢閣。主要緻力于甲骨文、玺印、封泥、碑刻、墓志、錢币等整理與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