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現實中的詩意作品

現實中的詩意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2:5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現實中的詩意作品(現實題材挖掘出豐沛的詩意)1

圖為話劇《右玉》劇照。 樊麗勇攝

近日,由山西省話劇院演出的《右玉》在國家話劇院上演。該劇講述了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70多年植樹治沙感天動地的故事,用戲劇藝術的方式表現“迎難而上、艱苦奮鬥,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

深入思考戲劇創作會發現,不同類型的作品其實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如何深入地挖掘劇中蘊含的激蕩情感、生命哲思,進而濃烈地表達出這種情感哲思,讓戲劇演出飽含應有的詩情、詩意、詩境,并努力實現舞台的“詩化意象”。

晉西北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如今,我們的創作團隊到右玉采風,站在右玉的高處,一眼望不到邊的是千千萬萬棵樹,無法想象幾十年前這裡曾黃沙肆虐、寸草不生,更無法想象如今每一棵樹占據的土地竟然平均種過14棵樹。右玉植樹,就是一場天人拉鋸,是自然環境的殘酷與人的堅韌意志的比拼。右玉黃沙窪最早活下來的那批樹,被當地人稱作“小老楊”,其實就是一種普通的楊樹。因為過去的右玉生存環境太過惡劣,這裡的楊樹長不高,也長不粗,樹幹扭曲,樹皮粗糙,樹根都露在了土地的外面,樹卻始終屹立不倒。看着成片成林這樣倔強地活着的“小老楊”,想着它的每一個樹坑裡都曾種過的14棵樹,我在心裡無法不強烈地将它們與右玉人的性格品質聯系在一起。

于是,話劇《右玉》的舞台中心始終伫立着一棵“小老楊”,它時而幹枯,時而翠綠,樹幹的形象扭曲、粗糙、倔強,映射着那些右玉種樹人的性格。“頑強堅韌的樹”與“頑強堅韌的人”,兩相呼應的生命意象,成為該劇的主體形象和思想哲理。所以,《右玉》是“生命的贊頌”。

《右玉》還體現着“世代的守望”。遠古時代,就有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右玉也曾水草豐美、郁郁蔥蔥。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右玉人的生存環境從林木繁茂變成風沙暴虐,但“頑強生存,企盼幸福”的渴望與“守護鄉土,誓不放棄”的決心,早已沉澱為右玉人共同的意識。

如今已成為塞上綠洲的右玉,是一代代右玉人持續努力的成果,是一代代右玉人不畏艱難、不懼失敗、“功成不必在我”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的表現,體現着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的追求。所以,《右玉》更是“精神的高揚”!

無論是“贊頌”“守望”還是“精神”,最終都需要用戲劇藝術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現。作為導演,我追求的戲劇藝術呈現方式,不止于“就事論事”,還要創造舞台上的“詩化意象”。《右玉》“詩化意象”的創造基礎,首先是導演組與編劇一起,根據導演的整體構思,對劇本的講述結構和語言風格做了調整,在不改變原來的人物、情節、主題的前提下,大量引入“叙述體戲劇”的觀念和方法。

“叙述體”與“寫意性”有一種天然關聯,所以,當我們面對現實題材戲劇的創作時,有時可以選擇由“叙述”走向“寫意”進而超越“就事論事”達到“詩化意象”這樣一條有效途徑。用這種觀念和方法處理的《右玉》舞台演出,以“老年唐漢元”為主要叙述角度,他不僅可以與“年輕的自己”對話,還可以與劇中的其他角色交流。劇中更靈活的叙述群體,是既可以扮演村民群體場面又可以抽離出來發揮叙述功能的“歌隊”。這種“叙述體戲劇”的方式,不僅大大增加了劇情跳躍、時空轉換的靈活性,更為角色表達乃至整個演出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哲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寫意性舞台時空”的支撐。“他”或“他們”,既可以成為劇中人物,完成戲劇的行為和語言,也可以超越戲劇情節的表面進程,直接面對觀衆講述抒發,更可以構成各種寫意性的戲劇場面。“他”或“他們”的講述抒發與情節、情感、思想融彙為一個整體,構成了“叙述體戲劇”獨有的藝術風貌和藝術魅力。

正是因為這樣的“叙述體戲劇”特征和“詩化意象”品格,我們努力将《右玉》演成一首舞台上的“詩”。現實的生活情境,多重的時空結構;質樸的人物形象,詩化的情感表達;玻璃展櫃中的一株小樹,懸在空中的一片希望……

話劇《右玉》在表現震撼人心的“右玉精神”的同時,也努力以時尚的藝術語彙講述深厚的民族故事,用寫意的藝術語彙創造舞台上的詩化意象。

(作者為話劇《右玉》導演)《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4日 20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