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從《詩經》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到楚辭的“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從唐詩中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到宋詞的“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曆代無數文人不吝筆墨,喚醒華夏兒女心中的豪情壯志和愛國情懷。
今天要講的這首愛國詩是陸遊所寫,一句“位卑未敢忘憂國”,800多年來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
《病起書懷》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裡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銮。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陸遊出生于北宋滅亡前夕,他幾乎與宋朝的國難一起降臨人間,親曆亡國之痛,飽嘗流離之苦,很早便立下了收複中原的偉大抱負。
他的詩歌“多豪麗語,言征伐恢複事”,抒發了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
這首《病起書懷》寫于公元1176年,在此之前,他因“不拘禮法”、“燕飲頹放”等罪名被罷免了官職,他後來之所以自号“放翁”,也是為了回應當時主和派的攻擊。
罷官後,他病了20多天,病愈後,他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在杜甫草堂旁開辟菜園,躬耕隴畝。
即使一再遭遇打擊,他的愛國熱情卻始終不減。
他在夜裡,他挑燈細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寫下這首詩,淋漓盡緻地展現了他的愛國情懷。
詩歌首聯通過描寫詩人的現狀,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前一句“病骨支離紗帽寬”照應标題,“紗帽寬”一詞一語雙關,既是指詩人因生病而虛弱消瘦,以緻頭上的紗帽都戴不住了。
而古代“紗帽”通常又特指官員戴的一種帽子,所以詩人此處也是暗含被貶之意。
貶官,生病,詩人心中的苦悶不言而喻。
後一句“孤臣萬裡客江幹”,流露出了去國懷鄉的悲痛之情。
“孤臣”二字最令人心酸,将詩人此時的心境刻畫得入木三分。
這裡的“孤”既是指天涯漂泊,客居他鄉的孤獨,更是指不被理解,懷才不遇的孤憤,頗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然而,即便如此,詩人的愛國之心始終堅定,颔聯一句“位卑未敢忘憂國”,直抒胸臆,将詩人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一毫不修飾,一毫不隐瞞地表現了出來。
這一句是全詩的主旨句,寥寥幾字,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便如浮雕般突現在讀者眼前,筆力之雄健,情感之豐沛,撼人心弦。
後來這一句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事定猶須待阖棺”表現了詩人内心的坦蕩,他相信曆史會給他一個公道。
接着的頸聯“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銮”,寫出了詩人的殷殷期盼。
他祈禱上天保佑國家社稷,希望朝廷早日收複中原失地,以慰故都百姓之盼望。
詩人曾多次在詩中以京華父老之望,來呼籲朝廷北伐,“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北地遺民的苦望,也正是詩人心中所望。
正因始終堅持着“收複中原”這一偉大志向,所以他才會在夜裡挑燈細讀《出師表》,“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智多近妖,但其實後世最贊賞的是他的忠君愛國。
雖然他抱憾而亡,但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卻是永垂不朽,被後世無數文人視為榜樣。
杜甫有詩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在另一首詩中也曾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即使詩人被貶,即使他對朝廷一再失望,即使收複河山的希望很渺茫,但詩人的信念卻始終不動搖,這樣百折不撓的精神,可欽可佩。
梁啟超先生曾盛贊陸遊“亘古男兒一放翁”,他以筆為戈,以墨為鋒,将滿腔愛國熱情訴諸筆端,他的詩歌有一種令人振奮的力量,這首《病起書懷》便是如此。
一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擲地有聲,說出了多少愛國志士的心聲,800多年來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
新時代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陸遊這句詩,願以寸心報祖國,且将歲月贈華夏。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