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把道當做一面鏡子,調整自己的德行。你有什麼欠缺,向哪裡去改善?向正道,而不要偏離。
「曾仕強每日箴言」
我們敬愛的曾仕強教授和小兒子曾以仁老師,曾一起作詞了一首名為《上善若水》的歌,讓人看後,不禁陷入沉思和省悟。
歌詞如下:
道常無名,禍福相依。上善若水,依道而行。順其然,心無牽挂。知其然,喜悅人生。人生浮華不奢求,喜樂常在樂陶陶。滾滾紅塵莫回首,輕松自在樂逍遙。人從道來又道去,離開大道妄自然。
看似簡潔的幾句歌詞,卻把人生和大道的關系做了開示。
今天,我們結合曾教授著述,來解讀下這首讓人醍醐灌頂的歌曲,希望大家都有所得,更好地去體悟踐行。
1
道常無名,禍福相依
老子說:道常無名。“道常”,指道的常規、常質,倒過來就叫常道。
常道是沒有名字的,但偏道是有名字的,所以不能說道完全沒有名字。
如果講本體的話,道是沒有名字的,可是講道的作用就開始有名字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道體跟道用分清楚。
有人就有疑問了:不是說不要分嗎,怎麼還分呢?
老子一再告訴我們,分是不得己的,要勉強來分,為了做研究而分,為了說明而分,而且要适可而止,不要養成分的習慣,什麼都要分,就糟糕了。
事實上,我們經常是要分的。因為人有了身體以後,自然就分了。如果回到道體,沒有身體,也就沒有分了。
所以,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是變動的,現在看起來是禍,不久之後會發現,原來是福。現在看起來是福,過後才知道原來這是禍。
我們都知道禍福是會變動的,但是誰都不知道禍福是怎麼變動的。
“福兮,禍之所伏”,福跟禍是互相依附的。
你根本看不出來,害你的人原來是你的貴人,對你好的人原來是你的仇人。
等到你完全明白了,都已經時過,挽回不了了,要怪就怪自己不好好修道。
2
上善若水,依道而行
《道德經》第八章開篇就說:上善若水。
就是告訴我們人應該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水,我們應該向水學習。
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
原因很簡單,就是下面這句話: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善”就是善于的意思;“善利”,就是利而不害。
“處衆人之所惡”,人之所惡就是低下,水就喜歡低下。老子也提醒我們,低下沒有什麼不好,因為高低本來就是相對的。
如果人一定要高高在上,那基層的事情誰來做呢?
“人之所惡”就是人都很讨厭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卻往低處流。往低處流,不叫下流,它是沖走一些污泥,這不是好事情嗎?
“故幾于道”,“幾”是幾乎的意思。
“故幾于道”,就是幾幾乎乎接近于道,但不能解釋說水就等于道。水是道很好的象征,這樣說才比較妥當。
水,很善于無私地幫助萬物,無私地利于萬物而不求回報,它沒有說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錢。
至于水費,那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水把船渡過去,若收費也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
人利用水來收錢,那是人的事。人要争水道,要把水圈起來,不讓下遊用,這些都是人的事。
水本身是不争的,它隻有一個方向,即低的地方,它就流過去,僅此而已。
老子不僅用水來象征良好的德行,還把水看作是“道”的象征。
所以說我們要學習水的“道”性,以道而行。
3
順其然,知其然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不是說道效法自然,而是說道就是自然。我們必須順應自然的而生存。
但是有一點要清楚,作為人,如果凡事隻聽其自然,任其自然,那就和動物沒有兩樣。因為聽其自然,就是順應本能了。
隻有盡了人事而聽天命,心無愧疚,才叫順其自然。
然而人的苦惱、憂愁、憤恨,大都來自于盡了人事,還偏頗于得失心。
順其自然,是接受緣生緣滅的自然法則,抱持“萬般都是緣”的心态,一切随緣就好,就是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但人超過五十歲,到了知天命之年,就不要太去想自己要做什麼,因為自己想,不如老天替你想。
老天對你安排什麼,你就做什麼。
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叫自然。知道我該怎麼做,但為什麼要我這樣去做?也不必這麼辛苦去了解。
了解的我就了解,不能了解的就随它去。這樣才能有一個喜悅的人生。
4
浮華不奢求,紅塵莫回首
《道德經》裡說:有生于無。
而我們往往注重看得見的東西,其實有形的東西最終也都會化于無,看不見的東西才更重要。
《道德經》又在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為腹不為目”,聖人不是顧着吃飽肚子,而是尋求内心的充實。“目”,指外界所有的東西。
什麼叫聖人?老子說就是内心安甯、平靜,不受外面的引誘、惑亂的人,因此他不為目,不為看見的那些東西張羅,甚而拼命。
所以說,做人做事不要站在社會的世俗面,不要處于表面形式的花樣,一天到晚想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和功利。
一個人去掉那些很浮華的、很形式的、很表面的東西,真正拿到實實在在的、很敦厚、很笃實的道,然後就可以遵道而行。
因此,滾滾紅塵皆是修行的道場,用我們有形的身體,來修養我們内在的品德。
所以,《易經》裡說,一切發生的都是好事。何時何地都是在給予我們修德的機會。
凡事已過,都不要去回頭後悔,重要的是吸取教訓,導正自己的思想認識,從現在做起,一步步改正,修德才要緊。
5
人從道來又道去,離開大道妄自然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中間那幾個字省略,就是“道生萬物”。
“道”是天地沒有生成以前就存在的東西,叫作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一切都是“道”生出來的。
那老子所講的“道德”是什麼呢?
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本體,永恒存在的。
可是,道既看不見、摸不着,也聽不到、聞不着,那怎麼辦?很簡單,就是從人的行為來看。
所以老子說,道之在天地叫作道,在人身上就叫作德。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道,沒有道,人就活不了。
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發揚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道中來,最後也會回道中去。
如果我們表現得合乎道的要求,那麼就叫上德;如果表現得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
道不分上下,沒有好壞,但是德一定有上下,一定有好壞。
因此,我們要把道當做一面鏡子,調整自己的德行。你有什麼欠缺,向哪裡去改善?向正道,而不要偏離。
每一個人都要記住,我們一生都是要走正道的,這樣才會心安理得,才會平安順利。
換句話,如果從生死的角度來說,人生隻有一個目标,就是求得好死。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追求圓滿的。
通過不斷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完成自己此生的功課,最後心安理得地離去,開始新的輪回。
總之,大道至簡,往往簡單的幾句話,就能點明人生的至理所在。
敬愛的曾仕強教授用盡一生心血,來正本清源,講清了中國人的道理,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财富。
而這些智慧,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在一言一行中,去踐行體悟。
否則就會一知半解,不能内化于心,透通它更高一層的不言之妙。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