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8:21:36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1

“交”字背後,蘊含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說文. 交部》雲:“交,交胫也。從大,象交形。”

這是說,“交”,是個象形字,象人雙腿相交。

段玉裁《注》曰:“謂從大而象其交胫之形也。”

“大”,在甲骨文中,是側立之伸開雙臂的“人”形,本義是區别于孩子的“大人”。後來,才引申為“大小”之“大”。

甲骨文中亦有“交”字,恰為“大人”之“大”作“交胫”狀,為小篆“交”字之所本。金文與甲骨文同。

許慎無緣見到甲骨文,但他對小篆“交”之闡述,無疑将“大”作“人”釋讀,是為正解。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2

牛河梁遺址M4号墓中墓主腿骨相交

先民造這個“交”字,因何以“人形”之“大”為“象”;又因何以“人”之“交胫”為“象”?象人之外其他之形不可麼?象人雙臂交叉之形不可麼?

這是個問題。

有意思的是,距今5500-5300年的紅山文化牛梁河遺址,發掘的M4号墓葬中,所葬之人,仰身直體,兩腿膝部疊交,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正如“交”字。

另外,甘肅天水泰安大地灣遺址中,發現了男女二人雙胫相交的地畫,亦如“交”字。

看來,“交”字之背後,還包含有不那麼簡單的道理。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3

大地灣遺址中一男一女胫骨相交地畫

“交”字,與古人對人之産生以及形成根源的認知有關。

《禮記.禮運》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雲——

天地以設,分而為陰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相錯,四維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蚑(qi)行喙息,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ニ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ニ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4

古人認為——

第一,人聚“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是天地核心,五行端首。

第二,“陰陽相錯,四維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在爬行的、喘氣的諸多生物中,人最“高級”“高貴”,因而“孔竅肢體,皆通于天”。

這樣的認知,是上古先民通過觀象授時而總結出的“宇宙觀”、“自然觀”和哲學觀。

這種認知,将天地形成、萬物孕生的根源,歸結于“陰陽交合轉圜”;将人之産生,亦歸結為天地陰陽孕育的結果;而且,人作為天地間最“高級”“高貴”的生靈,也就具有了某種特有的能動性。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5

“孔竅肢體,皆通于天”,是這種能動性的具體體現。

人之“交胫”,就是腿骨相交。腿骨,亦稱“髀”。

《周髀算經》和《晉書.天文志》皆雲:“髀者,股也”;“髀,股也”。

《周髀算經》和《晉書.天文志》又皆雲:“髀者,表也”;“股者,表也”。

“表”,就是古人立杆測影的圭表之“表”。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6

甲骨文“交”字

距今8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的上古先民已經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觀測天文;距今6500年的年代,那時的先民已準确測定了“子午線”和“卯酉線”,定位了東南西北“四方”。

在6500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古墓中,發現了以蚌殼擺成的星空圖形。圖形的中間,專門安放着“腿骨”,或曰“胫骨”,再或曰“表”。

可知,先民們最初是以自己的身體來測定日影的。準确的測影,難免需要跑來跑去地活動。于是,人之跑動最重要的“髀骨”,就成為了“立杆側影”之“表”的最早名稱。

“髀”,或曰“胫骨”,為“表”,是古人觀象授時的“工具”,亦為古人認知天地、達成時空統一的“具象”和“表征”。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7

據此,許慎所雲“交”字“交胫也。從大,象交形”,其本義,應該是“觸接、貫通”。

因“交”而“通”,才有了“交通”一詞。

不過請注意,“交”所表示的這個“觸接、貫通”,其泛指含義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指的是“陰陽”的“觸接”“相交”,從而促成的“貫通”“孕生”。

《周易.泰》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管子.度地》曰:“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

這也就是《淮南子.天文訓》所雲:“陰陽相錯,四維乃通”。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8

世間萬物莫不如此,“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相錯,四維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

人,亦聚“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而孕生。

這是中國上古先民創造的帶根本性的觀點。

“蚑(qi)行喙息,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于天。” 于是,先民以自己“測天”之“髀骨”的“交胫之形”,來表達這個重要的認知。

這應該是古人構造“交”這個字的深層考慮和初衷。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9

金文“交”字

“交”之本義,是陰陽“交通”,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概念,即“交泰”。

《周易.泰》雲:“天地交,泰。”

又雲:“泰,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王弼《注》雲:“泰者,物大通之時也。”

孔穎達《正義》:“所以得名為泰者,正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故雲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10

小篆“交”字

“交,交胫也”,恰恰正是“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天地,是最大之“陰陽”,“交胫”所象,其實就是天地陰陽之“交”。如漢王符《潛夫論.班祿》所雲:“是以天地交泰,陰陽和平。”

《周易.序卦》亦雲:“泰者,通也。”這也與“交通”之義相合。

古人所說的“交泰”,是指天地之氣融合貫通,生養萬物,物得“大通”。

這是中國古人頂級的哲學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交從觀象授時到天地交而萬物通)11

;隸書“交”字

值得注意的是,《說文.水部》曰:“太,古文泰如此。”

“太”“泰”為古今字。甲骨文、金文皆有“太”而無“泰”。

而且,古“太”“大”同字,金文“太室”“太子”皆寫為“大”。戰國簡帛“太一”,亦作“大一”。

如此看,許慎說“交,交胫也。從大,象交形”,亦為“交大”之義,是“交泰”理念最早的原型。

“交泰”,為“天地之交”“陰陽之交”,然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于此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大地灣遺址地畫中,繪有一男一女胫骨相交的圖形,而且男人還畫有明顯可見的“男根”。亦可理解,古代伏羲女娲的繪象,為何大多化成蛇尾或曰龍尾纏繞相交的樣子了。

壯哉漢字。文以載道,古人誠不我欺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