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如何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如何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03:25:04

如何為教育事業做貢獻?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今天,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着民族複興和國家崛起,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為教育事業做貢獻?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為教育事業做貢獻(教育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增強)1

如何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今天,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着民族複興和國家崛起。

“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話言猶在耳。這一高屋建瓴的重要論斷,是對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為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再上新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系統牢記使命,堅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推動教育體系與産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有效對接,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了越來越強大的教育力量,教育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增強。

推動科技創新着力破解“卡脖子”難題

2021年12月,清華大學牽頭設計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标志着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而這隻是我國高校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着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一個縮影。

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我國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别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

高校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我國高校必須聚焦和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勇挑重擔。這是對高校寄予的殷切期待,也是高校對國家、對民族、對時代的曆史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雙一流”建設紮實推進,若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校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若幹前沿領域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帶動一大批高校和學科持續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周期由10年縮短為5年,對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的響應能力持續增強。

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前提,而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10年來,高校承擔了60%以上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了全部1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的6項、全部自然科學獎中的67%,成為名副其實的基礎研究主力軍,不斷産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薛其坤教授團隊牽頭首次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國際凝聚态物理領域近年來的重大原創突破;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發現了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研制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華中科技大學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西安交通大學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锂合金……

“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着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在2021年5月28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論斷,為高校開展科技攻關提供了方向指引。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必須靠自力更生。教育部牢記囑托,組織高校充分發揮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快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特别是“卡脖子”問題,聚力打造“國之重器”。從“神舟”飛天到“北鬥”組網,從“羲和号”逐日到港珠澳大橋入海,一系列大國工程的背後,數百所高校作出了突出貢獻。

10年來,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累計突破1000項,獲得了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并獲得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0年來,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成效顯著,繪就了我國教育系統科技報國的美麗畫卷。

深化産學研合作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曾幾何時,地處我國中部地區、倚靠長三角的安徽省合肥市經濟發展并不快。但是,“有朝一日春雷動,得會風雲上九重”。2021年,合肥GDP達1.14萬億元,10年累計增幅213%,在主要經濟強市中位居全國前列。

亮眼的數據背後,是10年來每年約7萬名職業院校畢業生紮根合肥的努力,職業教育成了合肥高速發展的“密碼”。與合肥一樣,在天津、甯波等地,職業教育依托産業辦專業、專業鍊主動對接區域産業鍊,成了當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适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教育系統把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導向,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以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效能社會服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8月19日,在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賀信中這樣強調。

面向市場、服務産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明确類型教育定位,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超額完成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标任務。10年來,中高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多萬,職業院校供給了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70%以上的新增從業人員。

不僅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也主動将自身發展“小邏輯”服務服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邏輯”,高校深化産學研合作,在積極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紮實服務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主動融入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有力支撐科技冬奧成功舉辦等方面積極作為。

10年來,教育部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同布局建設了229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強與行業産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為産業和區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也顯著提升。10年來,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突破6.5萬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加到88.9億元,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産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哲學社會科學也大有作為。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這是結合當前國内國際形勢,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作出的科學判斷,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為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我國實施了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支持設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各類研究項目3.6萬餘項。10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38%的國家高端智庫,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10年來,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日益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培養更多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22年4月16日,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員順利返航。與此同時,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孫一唯也決定回到生她養她的那片土地上——她簽約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

和孫一唯一樣,每年都有大批高素質人才投身航空航天事業。“嫦娥團隊”“天問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等多支人才隊伍,平均年齡都在30—40歲之間。這裡面,教育功不可沒。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時隔3年,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又一次強調了這句話。

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适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争日趨激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迫切需要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10年來,教育部持續深化科教融合,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着力強化基礎學科、工程師、技術創新等人才培養,全面提升國家“元實力”“硬實力”“銳實力”,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吸引1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支持1100多所本科高校與近800家企業合作立項了3.7萬個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10年來,高校(未包含成人高校)累計培養了高素質專業人才7700多萬人,全國800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輸送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

高校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了重要力量。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2021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比10年前大幅增加。教育普及的全方位躍升帶來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顯著提升,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

世界銀行的相關研究表明,勞動力人口受教育時間每增加1年,國内生産總值就會增加9%;職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制造業企業勞動生産率提高17%。我國教育普及水平的曆史性跨越,使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極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質,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為民族複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10年來,教育系統牢記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了越來越多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踔厲奮發擔使命,笃行不怠譜新篇。10年來,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教育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增強,擔負起了支撐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使命,交出了一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彩答卷。(本報記者 蘇令 梁昱娟)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