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堪稱一部壯麗史詩,讀之讓人感慨萬千,有時驚心動魄 ,有時提心吊膽,有時同情心泛濫。它好像是一塊厚重的石頭,壓在心頭,讓我們感到人類沉甸甸的苦難。
作者雨果在開篇序言中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堕落,黑暗使兒童羸弱”。他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将人物、情節巧妙地穿插組合在一起,引人入勝卻不失自然,水到渠成,把我們帶到一個荒誕不經卻又活靈活現的世界,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期盼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叙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使他在監牢裡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迹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書的結尾,有一段描述:冉阿讓即将離開這個世界,他對收養的女兒珂賽特和她的丈夫馬呂斯說:“孩子們不要哭,我去不了多遠。我從那兒看得見你們。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你們隻要注意瞧,會望見我在微笑”。讀着無比的壓抑沉重, 為冉阿讓惋惜,為他打抱不平。這個一生受盡折磨曆盡滄桑的老人,當誤解被消除,可以享受片刻安甯的時候,卻要離開了。
世界就是這麼悲慘,命運就是這麼無奈。生而為人,一輩子就要不斷地和苦難抗争,苦難沒了,痛苦結束了,生命也即将告别。 也許,這就是一個人悲慘的一生。
其實,現在的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悲慘世界呢?像芳汀一樣善良窮困的底層婦女,像德納第一樣唯利是圖的奸商,像教主一樣博愛的人,像馬呂斯一樣為愛癡狂的人,像冉阿讓一樣用愛自我救贖的人……正是這些各種各樣的人,彙成了芸芸衆生,各自掙紮,各自悲歡罷了。整個《悲慘世界》,其實就是底層的人物悲怆的世界。
回到現實,我們的愛是自私的,而冉阿讓愛的卻是所有的可憐的、貧寒的人,包括芳汀、珂賽特等手無寸鐵的底層的讓人心痛的人。他的愛像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之光,将邪惡的氣息過濾,隻剩芳香。從一個苦役犯到聖者的蛻變,震撼着每一個人,讓我們感到溫暖,平靜,祥和!
但是,在那個時代,你再高尚、再無私,也會被社會的惡勢力所迫害,讓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不得安甯。冉阿讓曾經是個苦役犯,無論他做多少努力,也無法擺脫這個身份,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最悲慘的地方了。
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冉阿讓一樣的人,守護我們骨子裡的那份慈悲,與人為善,一起創造一個和諧的、明媚的世界。
《悲慘世界》是一本多麼偉大的書籍呀!一部聞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歎人性的微妙。
共勉!有時間可以讀一讀哦!
免責聲明:因排版需要,部分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