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指明了前進方向、确立了行動指南。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各項部署,關鍵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即日起,川觀新聞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專欄中推出“一線蹲點看落實”系列報道,進城鄉社區、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校園、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采用蹲點采訪的方式,挖掘各地各部門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展現四川幹部群衆立足本職本崗、紮根基層一線、積極履職盡責的生動實踐,講述正在巴蜀大地發生的新時代故事。敬請關注!
川觀新聞記者 範英 王成棟 侯沖 史曉露 王青山 攝影 李強 韋維
初冬時節,漫山遍野的柑橘林,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勾勒出大地的褶皺。橘園中,拳頭大小的柑橘套着白色紙袋,恰似點點繁星。
汽車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向前,穿過橘林中的一條小河,緩緩駛入村委會前的寬闊廣場,“團結村”三個字映入眼簾。一朵碩大的白色橘花雕塑,提醒我們來到了柑橘的王國。
11月下旬,正是橙黃橘綠時。川觀新聞記者來到眉山市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開展蹲點報道,觀察一個村莊推進鄉村振興的火熱圖景。
村民争論的經濟發展圖:
集體經濟是團結村的根,挖不得
“10年要整滿噻!”
11月22日下午兩點半,橘林深處的團結村五組院落,人聲鼎沸,大夥都沒注意到記者的到來。這是團結村五組議事會,會議主題是發展小組集體經濟。
“村民小組還有集體經濟?”記者好奇起來。
“多哦!”趁着大夥議論的間隙,與我們同行的黃豐鎮黨委書記劉婷婷介紹,自1972年以來,團結村村集體保有果園680畝,此外,各村小組還保留了近500畝集體果園。
會議的議題是什麼?
五組小組長徐寶華遞過來三張紙,上面顯示:2019年初,五組将集體果園中2392株柑橘樹承包給李某,租金每株每年45元,承包10年。如今,李某以經營虧本和身體患病經費緊張為由,提出把後5年租金從每株45元降至20元。因此,今天五組召集52位村民代表商量:要不要給他減免租金、如果不減免又該怎麼辦。
“把集體果園收回來,給我們分下去。”聊天的間隙,五組村民李雪琴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果園是集體的,50年沒分過,以後也不分!” 村黨委書記馬懷江斬釘截鐵地予以拒絕。
集體的果園為啥不能分?
“集體經濟是團結村的根,挖不得!”馬懷江介紹,2015年,作為四川省10個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之一,團結村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實現了“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去年,村集體果園收入58萬元,七成分給了村民,三成留在村裡用于公益事業和幫扶困難群衆。
五組組員的讨論漸漸有了眉目。大家一緻同意:今年12月31日前,如果李某可以交滿後5年租金,允許他繼續承包,否則就采取法律手段。
團結村黨委書記馬懷江與村民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讨論村集體經濟發展。
“下面,要讨論更長遠的事。”聽完村民們的結論,馬懷江舉起一本《黨的二十大文件彙編》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馬懷江舉了個例子:靠着集體經濟組織等發力,同樣種植晚熟柑橘的浙江象山縣的“象山紅美人”品牌享譽全國,單價是團結村柑橘的四五倍,“咱們該思考的是怎麼壯大集體經濟而不是削弱!”。
村民們開始發言:
“得科學打藥、品種改良!”
“沒得好品牌,始終賣不上價錢。”
“坐着升降機采果子、鋪軌道運果子,都試試,智慧農業嘛!”
大夥越說興緻越高,你一言我一語地讨論着,直到夕陽西下。
父子兩代人的特色産業圖:
“跟我兒子比種橘子,我是整不赢啰!”
聽說承包了100多畝村集體橘園的趙文全一家是“三代果農”,我們決定找他聊聊。11月21日下午,沿着果園間的小路走了十多分鐘,我們見到了趙文全。
團結村種植大戶趙文全在自己承包的果園内。
“我老漢(四川方言,父親)是村裡第一批種橘子的,1972年就開始啰。”趙文全細細道來,自己從小跟着父親學種柑橘,1987年,17歲的他初中畢業2年後,就決定承包自己的果園。
“村裡說了,承包村集體果園必須有初中文憑。”趙文全說,那時候他不懂為何有文憑要求。直到2003年,村裡改種晚熟柑橘品種時,自己才弄明白:憑借着在同齡人中的文憑優勢,趙文全被村裡推薦前往重慶、成都等地學習種植技術。
2017年,老趙家的100多畝柑橘賣了上百萬元。當時,老趙很是自豪:父親種了一輩子柑橘沒弄出啥名堂,而自己成了村裡第一批百萬富翁。
趙文全的兒子趙威2013年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随後在外闖蕩了四年多。但老趙發現,兒子明顯“瞧不上”自己這個公認的“種植能手”了。
2018年,29歲的趙威辭職回鄉種起了柑橘。但趙威的“起手式”讓人看不懂:流轉了56畝果園單幹,準備嫁接新品種。這意味着當年沒有收益,且嫁接後的兩年也不會進入豐産期。
“他想換品種,我不同意。夏橙再差,一畝也有一萬多的收益。”老趙說。
這場争執在父子間持續了兩年。
趙威準備改換的是2010年才引入中國、有着“柑橘皇後”美稱的“甘平”,它的果皮薄、個頭大、汁水多、甜度高,但正因為它皮薄個大,所以非常容易裂果,“種起來很考手藝。”所以老趙前兩年一直沒同意趙威換品種。
但事實證明,老趙失誤了。 2020年後,夏橙、耙耙柑的價格一路走低,特别是2020年冬天柑橘遭受嚴重凍害,每斤收購價從過去五六元跌到不足兩元,不及同期“甘平”的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兒子還會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需要好多氮磷鉀,他會算。”老趙說,兒子的成本投入更少,但效益卻比自己好。“跟我兒子比種橘子,我是整不赢啰。”他尴尬地笑了笑。
跟兒子這批“新農人”相比,曾經敢為人先的老趙也“落後”了。2021年,老趙終于同意兒子将1800株夏橙嫁接成“甘平”。下一步他們還要逐步淘汰落後品種,擴大“甘平”種植規模。
黨的二十大報告,老趙是通過村務公開欄張貼的資料認真學習的。其中提到的“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緻富渠道”,讓他印象深刻。
“柑橘就是我們團結村最大的特色。隻要我們種出品質,一畝兩萬多元的純利潤,完全沒問題。”站在柑橘園裡,老趙充滿信心。
新農人期待的村莊規劃圖:
“城裡人”住着“老房子”,其實是在“憋大招”
22日上午,我們在村裡尋找種植大戶徐孟的家。突然,橘林裡傳來了犬吠與呵斥聲。
“不好意思哦。”喝住狂吠的狗,徐孟低頭走出院門,招呼記者進去坐坐。
“你打扮得像城裡的白領。”沿着石闆和水泥塊壘成的階梯鑽進院子,記者忍不住感慨。
徐孟頭戴棒球帽,上身是白襯衣和毛背心,下身則是牛仔褲和锃亮的皮鞋。與這身行頭形成對比的是,他身後20年前修建的二層小樓,牆皮已經剝落,院牆的磚塊有些殘缺不全……
在村民們的口中,36歲的徐孟是“能人”也是“潮人”。返鄉創業八年來,他成為彭山區第一批擁有中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所經營的合作社帶動近200戶果農增收。他會定期去城裡健身房“撸鐵”,前不久還去了上海參加進博會,見識了“大場面”。
這樣的人,願意住在這裡?
“這是我老宅子。”徐孟說,自己确實有過整修老宅的打算。但是,村民大會在2020年作出決議:号召大家暫時不翻修、不新建住房。
這是為何?
2020年,團結村與中和村合并成新的團結村。村民們商量,趁着合并的機會,對全村的居民點進行重新規劃、村容村貌統一設計和打造,以方便公共服務觸角延伸、人居環境整治。此外,将節約出的建設用地用于發展鄉村旅遊、發展精深加工等。
航拍團結村果園。
徐孟說,往年三四月份橘子花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賞花;到了冬春季節,晚熟柑橘和橙子陸續上市,又有不少城裡人驅車前來采摘。不過,團結村也短闆盡顯。最為突出的,是“人來了,沒把錢留下”——村裡沒有酒店、民宿、餐館,也沒有其他娛樂設施。因此,多數人“看了花、摘了果之後就走了”。
午飯時間,記者從團結村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農家樂老闆徐華麗處找到答案。“隻要有地,我們還能再擴大一倍。”徐華麗說,過去幾年近郊遊、研學活動日益火爆,隻要村裡有閑置的建設用地,自己一定申請,“把農家樂擴建一下,再搞個民宿。”
“你放心。”一旁的馬懷江接過話茬:村裡正在聘請專業機構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預計明年将編制完成。到時,有望騰退出宅基地數十畝,全部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你徐老闆把票子備起,到時候來申請嘛!”
着眼未來的改革路線圖:
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團結村人找到三個抓手
11月22日一大早,薄霧剛剛散去,馬懷江和其他村幹部就來到村委會。瞅着一輛車停穩,大夥情緒明顯興奮起來。
首先下車的,是高級農藝師、黃豐鎮工會副主席劉長君。7年前,正是他主持了團結村的集體經濟改革。這次再來團結村,就是把脈問診、回答大夥心中的疑惑。
村民們對包裝好的柑橘裝車,即将銷往北京。
全村晚熟柑橘種植面積破萬畝、年産柑橘6000萬斤、人均年收入4.3萬元,過着“城裡有房子,農村有院子,山上有園子,家裡有車子”的好日子,還會有啥疑惑?
“主要是有些不服氣。”馬懷江說,進口的南非柑橘26元/斤,還有“象山紅美人”價格也比我們高出好幾倍。
“要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大夥剛坐下,劉長君開門見山,“黨的二十大報告給咱們指了出路,其中提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适度規模經營。”
“特别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這三個方面。”一同前來的彭山區委農辦專職副主任徐萍接過了話茬。在她看來,進口柑橘也好,“象山紅美人”也罷,高價背後的“撒手锏”無非就兩條:品牌響、質量穩。奠定這兩者的基礎,是整合農業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标準化種植。結合團結村的現實,家庭農場成為不可或缺的抓手。
“‘象山紅美人’就是兩千多家家庭農場和上千個職業農民種出來的。”彭山區政府調研員李國成說,家庭農場評定門檻較高,實際經營面積适中、對新技術和新理念接受使用速度更快。加上享受和城裡人同樣社保、醫保待遇的新型職業農民做技術支撐,很容易實現種植管理過程中的水肥管控、農藥等投入品管理、修枝、授粉時機、初加工等“整齊劃一”。
馬懷江等人邊聽邊記,思路逐漸開闊,也倍感振奮。
“夏橙整個生長季,要黃三次、返青兩次,但隻要水肥管夠,總會成熟的。” 看了看山上的橘林,劉長君的話有些意味深長。
團結村黨委書記馬懷江接受川觀新聞記者采訪。
記者手記
團結奮鬥赢未來
在團結村蹲點的兩天,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未來”。
為了未來,在深圳事業有成的馬懷江在不惑之年返鄉,競選“一年工資不如兩畝晚熟柑橘産值”的村主任。為了說服大夥投票,隻有初中文化的他,熬了兩個夜寫成團結村“十四五”發展規劃。為了未來,徐孟放棄光鮮的工作,日複一日地雕琢着自己的種植技術,自費到成都、重慶乃至浙江拜師學藝。為了未來,趙文全把自家的柑橘林當成“試驗田”,一點一滴的記錄、總結新品種的種植要領,甚至還把大學畢業的兒子“拽”回了老家……
團結村的所有人都在團結奮鬥,使出渾身解數隻為“橙黃橘綠時”。這樣做值得嗎?
這個問題,記者一邊思考一邊追問。
“我現在是這樣,沒那麼都市白領了嘛。”離開團結村的時候,徐孟發來一段視頻。畫面中,他穿着一雙解放鞋、套着一件破外套,背着背簍走向橘林。身後的田埂上,一個老漢在交代着什麼。徐孟說,那是合作社的成員,家裡沒有壯年勞動力,自己是過來幫忙的,“總不能看着園子荒起”。
視頻背景中,處處是橙黃橘綠的豐收景象。這一刻,問題有了答案。
聲音
團結村黨委書記馬懷江:
在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我們進行多次引種嫁接,也推廣多種新技術,讓我們的柑橘品質更優,價格更好。村集體在産業發展中起着帶頭示範作用,從上世紀70年代種柑橘以來,我們村就保持着680畝的村集體果園,所有的新品種和新技術都在集體果園中先行試驗,再向群衆推廣,這樣就減少了大家的技術瓶頸和試錯成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安排部署,下一步,我們除了要把柑橘産業做強,帶動農民增收之外,還要讓村民的頭腦富起來,隻有掌握知識和技術,才能走得更遠。
團結村村民李沖:
我是一名柑橘經銷商,主要把村裡的柑橘銷往北京、上海等地,現在基本3天可以發10萬斤出去。市場反響很好,在北京新發地農産品中心批發市場,黃豐鎮的柑橘很受歡迎。
上個月,村裡開了好幾場會,組織大家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我記得報告中提到,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啥子叫“特色”?我理解就是得把小小的柑兒做到極緻。比如我們現在全程冷鍊運輸,3天後到北京批發市場,柑兒味道還很巴适,即便價格高一點,消費者也願意接受。做到了“特色”,我們的水果才賣得起價。
團結村村民韓平安:
我今年62歲,自己種柑橘,也在分選廠裡打工。打工其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看一下哪樣的柑橘更值錢,以後好照着種。種了大半輩子柑橘,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還是沒把柑橘搞懂。比如說,過去覺得果子越大越好,現在不是了,個頭适中的才是口感最好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我是在手機上看的。說實話,心裡很激動,我記得裡面提到要城鄉融合。我年紀不算大,打算和兒子一起把事業搞大,争取讓城裡人來我們團結村上班。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