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質

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1:22:33

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質?作者:山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馮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質(君子人格與道德實踐)1

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質

作者:山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馮晨

在講話中多次引經據典,其中“君子”是出現頻次較高的詞彙。如“君子義以為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大到國際關系,小到個人修養,都體現出對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與強調。

在教育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學校把陶養學生君子人格作為重要的校本育人目标。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君子人格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孔子賦予君子近乎完美的人格意義

“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本意是發布命令。“子”,是對男子的尊稱。“君”“子”合稱,是對貴族統治者的尊稱。

“君子”較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除《尚書》外,《易經》《詩經》中也有關于“君子”的記述。

在這些典籍中,君子一詞已經涉及仁、義、禮等概念,但此時君子還僅僅是一個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統性的内涵。

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構并設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孔子對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賦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義。此後,君子成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範,并成為儒家人格修養的目标和道德實踐的标準。

通過分析儒家君子人格的特點可以發現,儒家君子人格有内在的道德自覺和社會核心價值,同時具有道德修養的提升空間。所以,君子人格具有完整的道德發生和實現機制,具有很強的道德實踐意義。梳理儒家對君子人格的界定及其實踐機制,對于今天的學校德育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君子人格的内在性、超越性和實踐性

君子人格首先表現為内在品德。此品德主要是以儒家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等為内容。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覺為前提的,否則,品德即為單純認知而不能促動行為。道德自覺是道德發生的起點,保證道德判斷和道德事實的完成。在儒家看來,道德自覺是生命本身的能力,主要表現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愛”,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礎上,認同社會普遍的核心價值與行為規範,形成道德發生的心理機制,是君子人格構成的基本條件。

儒家重視君子人格的養成,強調道德自覺的重要,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對仁的追求中。因為仁的發生基于個體的道德情感,體現道德自覺,所以《論語·顔淵》中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全在于自己,應該發揮自我能動性,彰顯自我的道德主體地位。所以《論語·述而》中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認為,求仁之法重在持之以恒地追求仁,隻要自己有志于仁,仁就會至于其身。仁的道德自覺并非隻是個人的道德沖動,還體現為社會責任。天命是君子人格中體現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論語·堯曰》中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認為,不懂得命運,不可能成為君子。知命是對君子的基本要求,因為知命是體會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并為之奮發自強的基礎。所以,儒家的個人奮鬥目标總是和社會條件緊密結合的。在儒家的世界裡,理想和現實自然形成一種張力,尤其是當社會現實不能符合儒家理想的時候,作為君子,其人格中的社會責任意識就表現得更強烈。君子把個體置于社會人倫、天地之間所自然形成的謹慎、憂患、悲憫等複雜情感,體現君子對自我所負使命的虔敬,稱之為“畏”。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榮格在《人格的發展》一書中說,“真正有人格的人總是具有使命感”。儒家認為,這種使命感就是求仁、複禮。君子由仁愛到敬畏,不斷向着天下歸仁的目标進取,其間體現出的是一種人格力量。

其次,君子人格表現為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夠把道德自覺根據現實狀況轉化為恰當的道德行為,儒家把這種能力稱之為中庸或絜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認知,還有應對具體事務的能力,保證道德自覺轉化為道德行為。因此,儒家君子人格具有一個穩定的結構,以體仁為發源,以天命為責任,以道德規範為指導,形成一個完整的、彰顯生命活力的道德發生系統。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發性,又有規定性;既有原則,又有權變。孔子一方面在《論語·衛靈公》中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固然會身處逆境,但仍安守心中的操守。小人遭遇困頓,就會胡作非為了。另一方面又在《論語·裡仁》中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按照朱熹的解釋,這句話是說,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專主的,沒有不肯的,合義是從。

再其次,君子人格表現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養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現。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按照朱熹的解釋,君子循天理,故日進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汙下。“上達”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間。君子通過“修己”“安人”的實踐功夫,讓自然生命逐步純化為德性生命。

可見,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個特點,一是内在性。儒家的道德自覺是一種内在直覺,自身具有能動性。二是實踐性,儒家的道不僅是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是有效的實踐方式,因此體現出儒家道德實踐既可以發明個體本心,又可以彰顯人間道義。三是超越性。儒家的道雖然實現在倫理之間,但發源于天人之際,使儒家的君子人格必然能夠通過道德實踐而得到升華。

君子人格激勵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生命高度

君子人格的道德實踐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是内外兼修。“内”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孟子·告子上》中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如何“立其大”?孟子教我們要“求放心”,即運用良知,發明本心,具體有效的方法是“慎獨”。儒家要求做人要時刻檢點内心,保留善念,消除惡念,使“克、伐、怨、欲不行焉”,然後,本心自顯。“外”則是遵循禮儀規範,形成良好品行。如《論語·衛靈公》中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參照楊伯峻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以道義為原則,依禮節去實行,用謙遜言語去表達,用誠實的态度去完成。或從《莊子·天下》中的觀點:“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莊子主張用仁的原則施惠于人,用義的精神分明事理,用禮數引導陶冶人的行為,用音樂來和順人的性情,藹然慈祥,這樣的人就叫作君子。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現的氣象是“文質彬彬”。

二是下學上達。《論語·憲問》中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為“反己自修,循環漸進”。“下學”可以不斷擴充生命的廣度和厚度,為人生意義的顯發提供條件。“上達”則是在這一條件基礎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實現生命與天地精神的内在統一。

如何學?《論語·學而》說道,“學而時習之”。與“習”相結合的“學”是由儒家“學”的内容決定的。儒家之學是做人之學,是“為己”之學,因此,“學”不僅需要通過“習”鞏固,也需要通過“習”進行實踐檢驗。正因為如此,才有《論語·公冶長》中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感受。學習不僅擴充了生命内容,也精煉了生命的意義,讓生命不斷在反思中發現自我。

因此,儒家之生命超越是仁心的感通,實現的路徑是讓自我的仁心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逐步擴充到愛天地萬物。如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認為,君子關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當生命在不斷地學習與磨煉中漸至成熟,以“愛”惠澤,具有天下情懷和“載物”“成物”的德性後,就達到程颢在《定性書》中提到的“心普萬物而無心”的境界以及張載在《西銘》中所提到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感受。

所以說,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