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三篇我們分别講到了海外倉WMS的入庫、出庫和庫存功能的産品設計。其中入庫和出庫是WMS的核心功能,而庫存管理則是WMS的基石,那麼盤點功能就可以比作是WMS的「解憂雜貨店」了。
海外倉WMS每天基本上都會有頻繁的訂單出入庫,再加上海外本土化管理的問題,很多倉庫的操作不太規範,導緻「人肉運維」的事情時有發生。之前接觸過某個客戶,提出了一個看似很簡單但是卻令聞者傷心的需求:“我希望找一個海外倉合作商,隻需要他們能完成日常的訂單出入庫,并且能反饋準确的庫存給我就好了”。
這個需求其實乍一聽感覺很奇怪,怎麼這麼簡單的要求也需要強調呢。但是仔細問了一下客戶一些細節,才發現其實他也有難言的苦衷。因為他之前接觸的很多海外倉或者訂單管理系統都在庫存這方面做得不太好,庫存要麼不準确,要麼反饋不夠實時,要麼沒有系統界面查看(這裡指的應該是一些海外的ERP或者小平台等)。
當然,上面的例子有點不夠有說服力,或者隻能代表很小衆的群體。但是總體而言,從我自己接觸的業務來說,庫存的準确性問題有很多海外倉系統都做得不夠好,或者大家都沒太把精力和資源放在這裡,所以才會發生上面那個故事。
庫存的準确性,指的是實物和賬面數據的準确性,也就是「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當庫存不準确了,客戶對自己的實際庫存捉摸不定的時候就會擔憂超賣或者少買,從而産生憂慮感。而WMS的盤點功能就是像是這類客戶的「解憂雜貨店」,但凡有庫存的憂慮,那就盤點一下吧。
一、話說盤點下面内容摘自網上,隻要搜索“盤點”或者“倉庫盤點”基本上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明和介紹。
倉庫盤點是個技術活,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比如,倉庫盤點的分類方法,就有三種。1.按盤點的時間跨度,分為定期盤點和不定期盤點;2.按盤點的内容,分為全面盤點和重點盤點;3.按盤點的作用,分為循環盤點、永續盤點(動态盤點)和低位盤點。
最早的時候我接觸盤點的時候或者要做盤點這個功能的時候也是找了挺多資料和信息的,結果發現越看越迷糊,然後越看越覺得糾結,這麼多功能我該怎麼設計産品功能才好呢。直到最近,我複盤自己當時設計盤點的曆程,然後得出了結論:
盤點的本質是:
- 對實物進行清點,然後和賬面數據比對;
- 根據實物清點結果,對賬面數據進行調整,達到賬實相符。
所以新手如果要做這一塊的産品功能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抓住本質來設計,否則很容易走歪路,然後陷入無休止的修修補補中。
核心點就是能吃飽飯,能提供能量就可以。至于選什麼方式,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所以隻要能滿足當前的業務即可,不必過分糾結。
例如看競品,别人有明盤和暗盤,我要不要也這樣做呢?别人有永續盤點和靜态盤點,我是否也要跟着做一個呢?别人盤點的時候可以Excel導入,那我是不是也要做呢……
這就是我當時踩的最大的一個坑,一直想把盤點功能做的很全,很完善。結果發現很多功能設計完成之後,壓根過不了評審。或者做用戶Demo體驗的時候,倉庫壓根就不認可這麼多複雜的操作方式,于是隻能被打回去重新思考到底業務的需求是什麼,海外倉的特色是什麼,盤點功能的邊界應該怎麼定義。
二、盤點流程
盤點流程圖
盤點的主線流程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因為本質就是清點實物,然後調整系統賬面數據。所以難點一般會在一些小細節和業務判斷上,同時還有海外倉庫的操作系統和管理方式。
1. 創建盤點單
創建盤點單的時候我精簡了盤點的方式,最後就保留了兩種方式:
- 按SKU 倉位盤點,系統标記出需要盤點的SKU在哪個庫位分别有多少數量;
- 按倉位盤點,系統标記出需要盤點的倉位有幾種SKU,分别有多少數量;
全部都是明盤,沒有考慮暗盤這種方式(各位可以視具體業務而定),這兩種方式是倉庫盤點最常見的,能滿足絕大多數的盤點需求。
把選擇權更多地給倉庫,想盤點哪個客戶的,哪個SKU就盤點哪個,想盤點什麼庫位就盤點什麼庫位,一切都由倉庫自己來決定。系統要做的就是精準地将位置和信息帶出來,然後提供給倉庫盤點人員即可。
2. 初盤
上面說到了,盤點的本質就是将實物數據和系統的賬面數據進行比對,然後去調整系統的賬面數據,以達到賬實相符。
如果實物比賬面數據多,那麼就是「盤盈」,意味着庫存調整單是需要增加庫存,類似于系統平白無故多「賺」了一些數量。
如果實物比賬面數據少,那麼就是「盤虧」,意味着庫存調整單是需要扣減庫存,類似于系統中平白無故「丢失」了一些數量。
而初盤的意思就是第一次盤點,初次盤點。初盤之後還有複盤,甚至還有些倉庫會有三盤,就是對複盤之後再盤點。
初盤之後再複盤的原因是考慮到人為清點會有可能點錯數的情況,如果一次清點就做了調整,有可能人為誤差因素太大。所以會考慮初盤之後,再來一次複盤,以減少初盤一次帶來的誤差率。
3. 複盤
對初盤結果再次盤點,就稱為複盤,也可以叫做二次盤點或者二盤。關于複盤有一個邏輯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複盤,到底盤什麼?
如果我們不做過多的考慮,那麼複盤肯定就是對初盤的一次重複動作,也就是說初盤盤了10個SKU,20個倉位,那麼複盤也需要盤點10個SKU,20個倉位。
但是從實際的調研和倉庫反饋來看,倉庫有些時候并不想重複性地對已經确認了數據的内容再次盤點,這樣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同時又感覺做了很多無用功。但如果隻對有差異的内容進行複盤,那麼又會發現如果倉庫想對一些不太确定的SKU再次盤點,系統卻沒有辦法支持錄入複盤數據了,也會挺頭痛的。
所以推薦的解決方案是:複盤的時候可以對所有數據進行操作,額外增加了一個篩選按鈕,就是「隻展示有差異的内容」。這樣的話可以隻對有差異的内容進行盤點,而沒有差異的内容盤點數據自動默認采用初盤的數據;如果要對全部的内容盤點,系統也留了一個口子,不至于讓倉庫沒有入口錄入數據。
4. 确認盤點結果
當複盤之後,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确保實際清點的數量應該是準确的,所以就可以對複盤結果進行确認了。确認之後可以執行盤點差異處理,從而對進行庫存調整,增加一條盤盈的流水或者盤虧的流水。
确認盤點結果可以考慮做一個授權功能或者審核功能,盡量确保這個動作的完成是有一定的門檻的,畢竟對系統賬面數據進行了調整,所以還是要讓操作人員有一定的敬畏心和謹慎感。當然如果可以采用管理的手段來規避這種查錯那是最好的,因為系統終究隻是工具,如果一味地想要通過工具來約束人其實并不可取,反而容易增加成本,讓系統複雜度暴增。
5. 盤點的詳細流程
最後我在這裡放一個詳細版的盤點流程圖,其實最早期的版本應該會有更多的功能,随着對業務的把控程度越來越清晰,就做了很多删減。
盤點詳細流程圖
三、難點與踩坑點
盤點的難點與踩坑點
難點1:分類和業務分支複雜
前面講到,盤點有很多種類和方式,如果一味的想要求全,滿足所有的功能,那麼就會導緻分支線會弄的比較複雜。
例如當前我隻用了兩種盤點方式,但是涉及到初盤,複盤和确定執行與不執行,最後再兼容不同的盤點設備,這一套下來,工作量其實就挺多的。
而且盤點功能其實隻是WMS的庫存模塊的一個小功能,如果一開始采用了太多種類的盤點方式,那麼最後可能就會演變成比較複雜的分支。開發成本較高,倉庫使用的學習成本也很高。
難點2:盤點鎖定庫存和實際庫存
倉庫盤點的時候,應不應該在作業?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結果肯定是:不作業的時候再做盤點會對産品設計要求更少。
當在倉庫作業的時候盤點,創建盤點單獲取實時數據的時候是一個值,在實際到了庫位進行盤點的時候可能又變成了另外一個值;為了避免這種數據的動态增減,我們可以考慮對在作業的SKU或者庫位做凍結,不允許盤點這一塊的數據。那麼什麼時候釋放數據又是一個問題,是下架了就釋放還是出庫了在釋放。如果是下架了就釋放,那麼如果有訂單攔截取消又要返庫怎麼辦?如果是出庫了就釋放,那麼這個單臨時不出庫,一直放在待發貨區不出庫,那麼短期内就沒辦法對某些SKU盤點了。
所以盤點怎麼處理鎖定庫存也算是一個難點,一定要考慮清楚系統對庫存的鎖定和釋放的時機,然後結合業務來設計。
我自己的經驗是傾向于讓倉庫盤點的時候不作業,這樣的數據是最準确的。我隻統計在庫位的庫存,而不管是否鎖定還是凍結,隻要不在庫位我就不統計,那麼前提最好是:倉庫已經正常作業完,現在沒有入庫和出庫的操作。
踩坑點1:産品邊界的問題
上面說了關于盤點的方式和種類有很多,然後盤點庫存統計的時機也有很多種方式,盤點需要幾次才能确認結果,盤點的時候用PDA還是紙質單還是Excel,盤點能否支持多人同時作業,多設備共同提交……這些都是産品邊界的問題,一開始最好做加法,然後慢慢地發掘之後做減法。
産品邊界問題不隻是在盤點上會遇到,在其他的産品功能設計的時候也會遇到。而我自己就是因為在盤點的時候踩了這個坑,所以我的記憶比較深刻。盤點功能從設計到開發到最後上線,足足比我預估的時間晚了2個叠代,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對産品邊界的把控不到位。
有些功能做到一半才感覺好像用處不太大,考慮的太多了;也有一些功能做到一半才發現沒考慮周全,例如貨品的料區問題,于是又要緊急規劃将一些遺漏的點重新補上。
産品邊界這個坑,是做盤點功能給我最大的一個教訓,也算是一個最大的收獲。
總結盤點功能是WMS庫存模塊的一個輔助性功能,輔助倉庫調整系統賬面庫存,以達到賬實相符的要求。海外倉的盤點和國内電商倉庫的盤點應該也是大同小異,主要區别還是在倉庫管理和實際業務的區别。畢竟系統是給人用的,使用的人都不同,那麼使用方式自然也會有所不同了。
關于海外倉WMS的盤點功能設計的心得和感悟大概就是這麼多了,最近寫了這麼一系列的WMS總結文章我有了些新的感受。
大家總在說B端産品應該更加注重業務,吃透業務,理清邏輯;而C端産品則需要更加關注拉新留存,商業價值,用戶體驗和用戶價值。很多話都是說的,聽的千篇一律,卻難有,少有萬裡挑一的觸動。
當我回過頭去反思自己做WMS的産品設計的時候,我發現我對業務的理解還是很片面,總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最真實的,最全面的。而背後的,冰山下的卻沒怎麼去挖掘,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比競品,去分析同行的設計初衷……
所以,哪怕是看起來簡單的8個字:吃透業務,理清邏輯。實際做起來也是需要費一番苦心和光陰,所以B端産品還是應該側重點在業務。理解了業務,吃透了業務,那麼距離一枚優秀的B端産品,就又更近了一步。
#相關閱讀#
跨境電商海外倉(1):WMS的入庫功能設計
跨境電商海外倉(2):WMS的出庫功能設計
跨境電商海外倉(3):WMS的庫存功能設計
#專欄作家#
vitamin,皮醬叨逼叨,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中級産品經理,一年開發經驗 三年産品經驗。主導過在線教育類産品,目前是跨境電商供應鍊倉儲物流産品一枚,歡迎勾搭,一同學習。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