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業水污染的産生
城市各物業水污染,一般是指人們在使用物業過程中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和液體進入水體,使水質量下降,利用價值降低或喪失,并對生物和人體造成損害這一現象。這種損害還包括缺水、地表下沉和水土流失等現象。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據估計已超過7000億立方米,造成的淡水污染達55000億立方米,已相當于全球河水徑流量的44%以上。中國目前每年排放的廢水達349億噸。據預測,即使加以控制,到2000年全國工業廢水年排放量仍将達到500億噸,而城市污水也将達到200億噸。目前長江每年接納污水高達130億噸,平均每天吞下350萬噸。其中已監測到的污染物質多達40餘種,其中酚和氰化物達1800萬噸,砷及汞、鉻、镉、鉛等有毒金屬1630萬噸,石油類近萬噸。有人預計,2000年後,長江每年容納的污水将達到300多億噸。目前,粗略統計,長江流域的工礦企業有4萬多個,城市污染源有1.6萬多個,而大的污染源有400多個。全國排放污水200萬噸以上的6個城市中有4個在長江沿線,即大工業城市上海、武漢、重慶和南京。黃河目前平均每天接納污水500萬噸。富饒的河套甯夏段氮氧的平均值和汞的平均值分别超标50%和36%,汞的最高值超标1.6倍,我國水質污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城市物業的使用(生産、經營、辦公、居住等)是水污染的大戶,其水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液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水污染,如垃圾填埋場污水滲漏産生的二次水污染、醫療污水污染、有毒危險品和放射性物質滲入水中造成的水污染,等等。
(一)工業廢液污染
工業廢液污染是自城市化以來已産生,并且是現在仍面臨的嚴峻的問題。曆史上發生了倫敦泰晤士河污染、日本水俣市怪病的例證。設在水俣灣的日本氮肥公司于1932年擴建成合成醋酸廠,并于1949年開始生産乙醛和氯乙烯,将生産中含大量甲基汞的廢水排入水俣灣,使灣内水質、沉積物和生物受汞的嚴重污染,造成水俣病的發生。該病的患者達2227人,其中死亡225人。
我國一半左右的城市是以地下水為供水水源的。據44個城市調查,有41個城市地下水受到醛、氰、砷等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的有9個城市,中度污染的有17個城市。全國27條主要河流(包括長江、黃河、松花江、珠江、湘江等)現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嚴重的有15條。如汾河(太原段)的含酚量超過國家标準3800倍,成為名符其實的“酚河”;淮河(蚌埠段)的含酚量和含汞量分别超過标準的56倍和9倍;作為上海飲用水源的黃浦江,每天要接納約500萬噸的工業和城市污水,每到夏天江水發黑發臭,1978年黑臭時間達106天之久。城市工業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直接受到危害。市政水源井和單位自備水源井多數不符合飲用水質标準,有些水井含酚、鉻、胺基物等超過控制标準幾十倍到幾百倍。松花江自吉林化學工業公司下遊23千米的江段水中含汞量每升高達2.3微克~20微克,比轟動世界的日本水俣病首發地水中含汞還高1.4倍~5倍。我國有些地區盲目地過量開采地下水,水資源枯竭,引起地面沉降,形成“漏鬥”。河北平原因此而形成的“漏鬥”有30多個,面積達1.3萬平方千米,大量水井被迫報廢,造成用水緊張。
(二)生活廢水污染
從全世界的範圍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水質污染的主要來源已逐漸發生變化。公害盛行的時代,工礦企業排污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使人畜、農業和漁業嚴重受害的主要來源;而進入大衆高消費社會,水質污染的來源已變為主要是生活污水中含有的過量的營養化物質排入水域,造成赤潮、水質發黑等水質污染現象。
較早發現赤潮是在日本東京灣,持續時間越來越長,而且逐年提前發生。20世紀60年代東京灣就發現赤潮,一般是每年的5月底至9月。1962年4月,東京灣一帶兩個水灣突然泛起赤潮,提前了50天左右。這是由于生活污水排放使水域越來越富有營養所造成的。
赤潮的發生,直接原因是生活污水中氮、磷等富有營養鹽類過量地流入水域特别是不易流動的封閉性内灣、内海和湖泊,這些水域流動性差,容易積蓄污濁物質和滋生藻類及其他水生物。大量的浮遊微生物于是迅速繁殖和積聚,使水的顔色呈赤茶色,因而被稱為赤潮。
人們注意到赤潮的消長與工業生産和生活消費有一定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生活排水中富營養污水是赤潮發生的主要原因。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緻使燃料緊張,東京地區生産削減20%左右,赤潮現象非但沒有緩和,反而有所增加。因為雖然工業污水排出量減少,但生活排水的污濁成分如氮、磷等開始增大。1979年東京灣内排入的氮有55%是來自于生活排水,到1989年生活排水排出了58%的磷。這種生活公害的增長是大衆高消費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廣州現在每天污水排放達到200多萬噸,生活污水是其主要部分。推廣水沖廁所使馬桶絕迹,加上其他生活污水都來不及處理就直接排入江中,嚴重污染了珠江水域。
物業水污染除了工業廢液、生活污水外,還有如醫療污水與污物污染、城市路面排水不暢、坑坑窪窪、積水養蚊蠅等污染。
二、物業水污染的危害
物業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的一切活動所造成的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超過該物質在水體中的極限容量或水對該物質的自淨能力,就會破壞水體的原有用途,形成對水體本身的污染、底泥污染和水生物的污染。這類水體的系列污染必然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一般來說可分為損害人體健康、破壞自然資源和降低經濟活動效益三個方面。
(一)水污染有損人體健康
水不僅是重要的環境因素,也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人體内含水量約占體重的65%,每人每天生理需水量約為2升~3升。人體内的一切生理活動,如體溫調節、營養輸送、廢物排洩等都需要水來完成。因此,水體污染會直接或間接損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我國城市水污染已經相當普遍,近年發展到十分嚴重的地步,污水危害健康的事件和事故逐年上升。如1992年,河北定州市因飲用了被甲醇污染後的水,導緻數十人視力障礙,其中一部分失明;1992年江蘇徐州市和1999年1月福州市均發生了化糞池與蓄水池相通,使糞水等污物進入蓄水池和水箱,被人飲用後而使多數人急性腹瀉的惡性事故。城市江河水域的飲用水源嚴重污染,使不少城市發生水質性缺水。如淮河于流水域污染過重,沿江城市居民一度用礦泉水煮飯;蘇州河水墨黑發亮更是家喻戶曉;上海等城市已經不能從近處取水供城市居民用水需要;廣州市處于水域寬廣的珠江流域中心,珠江穿城而過,四周水網密布,但現在由于污染過甚,已跨入水質性缺水城市的行列。
另外,在被污染的水中,有機污染物中的苯酚類、醛類、石油類和有機氯等也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深遠的危害。以有機氯為代表的合成高分子物質,大多數極難在自然環境中被分解,危害時間較長。這些物質和重金屬一樣,能夠被水生生物等富集成百萬倍,然後通過食物鍊進入人體,危害健康。據研究,這種危害可延續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随着有機農藥的廣泛使用,有機氯污染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
(二)水污染破壞自然資源
水污染的危害還突出地表現在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方面,尤其是水産資源受到污染之後,遭到破壞甚至毀滅性的情況極為嚴重。
人們在生産、生活過程中,排放出的含有大量需氧污染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的污水與污物進入水體之後,在水中溶解氧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氧。但在正常狀态下,20℃時,水中含有溶解氧僅為9.17毫升/升,由于需氧污染物分解的消耗,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急劇下降,甚至産生無氧層。這會使依靠溶解氧生存的魚類窒息或大量死亡。同時,缺氧狀态還會使水中的細菌特别是厭氧菌大量繁殖,并促進有機物分解放出甲烷、硫化氫等有毒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就會更不利于魚類的生存。如果污染物持續不斷地注入,水中則長期處于缺氧狀态,魚類資源被破壞,水體也會變黑變臭,成為有毒、有害的死水。
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營養素所造成的“富營養化”,也可以成為缺氧危害的重要因素。水中含有過分豐富的植物營養素時,水中的藻類等低等植物便大量繁殖,占據大量空間,并隔絕空氣與水面的接觸,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帶有膠性膜的蘭藻類取代矽藻、綠藻,占據整個水域。蘭藻不适合作為魚類食料,而且有些種類有毒。蘭藻的大量繁殖,使魚類的生存空間縮小,死亡藻體又大量消耗溶解氧,會導緻魚類缺氧死亡。1972年8月日本濑戶内海一次“赤潮”就造成1428萬尾魚死亡,損失71億日元。“赤潮”實際上是因紅藻大量繁殖引起海水變色的現象。湖泊富營養化的進一步發展,還會使湖泊淤積為沼澤,最終演化為幹地而斷絕水資源。
污水中的酸、堿和無機鹽污染對農業土壤的影響也很大。例如,給農田長期灌溉pH值小于5.5的酸性水,土壤中硝化細菌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氮肥不能充分釋放,磷酸鹽肥效也會降低,土壤中鈣、鎂成分容易流失,會使作物産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成為不毛之地。另外,用堿和無機鹽濃度較高的水灌溉農田,也會造成土壤鹽堿化和農作物減産。
(三)水污染會降低經濟效益
水體污染對工業、農業等生産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和浪費嚴重,生産的産品質量下降或不穩定等,直接導緻産出率及産出水平低下、産品價格提高、喪失市場競争力,最終使企業經濟效益降低,甚至出現虧損。例如,大連棉織廠原有7種産品被評為全國各省的優質産品,現在因水質遭到污染,水洗工藝達不到要求,結果42萬米彩色織布隻有2萬米達到優質标準。淮河流域蚌埠段和淮南段,因水質污染影響供水質量,在1978年11月到1979年5月半年之内,使沿岸工廠生産的産品全部降級為次品。據對15個工廠統計,因此而停産造成的損失達1000萬元。吉林化肥廠用被污染的江水做冷卻水,結果使冷卻設備和管道加速結垢、堵塞,導緻冷卻效率降低了30%,合成氨年産量減産1萬餘噸。此外,城市近郊工業區的污水污染農田,造成經常性的賠款。如1981年,上海市賠償93.2萬元,重慶市賠償63.6萬元。類似情況在全國經常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
三、物業水污染的防治
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液等的随意排放是造成物業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水體污染首先要從斷源開始,即控制污水的排放,将“防”、“治”、“管”三者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減少污(廢)水的排放量
改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使工業用水重複利用并設法回收廢液,盡量減少工業用水總量,這是減少污水排放量的基本方法。通過實施超标準用水高價收費的差别價格,促使工礦企業盡量縮減用水量,也不失為一項有效措施。例如采用無水印染工藝代替水染工藝,高爐加裝煤氣洗滌用水循環使用設備,在互無影響的前提下實現一水多用等,都可以大量節約用水量。現在許多國家正在研究把處理淨化的城市污水開發為新水源,将其再利用于工農業、漁業和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法,也是減少和節約用水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降低所排污水的有害程度
通過綜合利用或技術改進盡量降低污染物的濃度,也能有效減少污染。例如,采用無氰電鍍工藝代替氰電鍍法,用軟性洗滌劑代替不能自然分解的硬性洗滌劑。再例如,造紙黑液是很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含有大量的堿和其他有機物,通過綜合利用,從中回收堿和二甲基亞砜等有用物質,就可變成一種生産資源。對于生活排水,要控制其污染物質的量。例如,日本東京近旁的崎玉縣水域有機污染物質73%是生活排水引起的,該縣1992年首先開展減少生活排水污染物質的運動,其方法訂得很具體,如廚房洗碗槽要裝能濾水的垃圾袋,淘米水留着洗碗,減少其排出,嚴重影響水質的醬湯汁、酒和食用油不得進入下水道,洗碗應先擦後洗,減少洗滌劑的使用量,水要盡量節約和重複使用等等,這是有效減少水污染的方法。
(三)加強廢水處理環節,杜絕任意排放
為确保水體不受污染,必須在廢水排入水體之前進行妥善處理,以免影響水體衛生狀态和經濟價值。對含有特殊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液,應在工廠内設置專門的處理或回收設施進行處理,達到規定的污水排放标準才能排入公共污水水道。生活污水的排放也要經過處理後才準排入自然水體。
污水處理還涉及到下水道污水處理後留下的大量污泥。随着污水處理水平的提高,污泥不像以前那樣直接排入江河,所以污泥量呈增加趨勢。污泥應及時填埋,否則會給新一輪的污水處理增加負擔和成本。現已開發利用污泥制作一些建築材料的技術:将下水道的污泥焚燒,用燒後的灰制作建築材料。日本名古屋1992年污泥灰的利用率已達到23%,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環保方法。
(四)加強對水體及其污染源的監測管理
經常對物業用水和排水進行監測,了解物業水污染等情況及其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标準,确保物業使用者的用水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确保不造成對外界的影響和危害。這樣可使物業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有目标有方向的進行,是防止水污染嚴重化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