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9 13:45:29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南充蓬安脫貧精準對焦)1

高廟花谷

新華網成都9月21日電(王陳、周亮、成曉薇)有志氣,“輸血”才能強身;靠實幹,“造血”才能發展。随着百日攻堅戰總攻号角的吹響,蓬安大地彙集起強大的扶貧力量。在緊鑼密鼓向前推進的扶貧行動中,有一張張充滿渴望的面孔。他們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斬斷了困擾祖輩的貧困;他們自強不息,用汗水和雙手喚醒了貧瘠的土地。日前,記者走進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的貧困村、貧困戶,聽他們講述因地制宜脫貧摘帽的故事。

荒坡變花園 村民吃上“旅遊飯”

“從來沒有想到我們也能吃上‘旅遊飯’,還将摘掉‘窮帽’!”9月16日,蓬安縣高廟鄉兔伏村,一邊欣賞高水平的摩托車越野賽,一邊樂享人氣聚集帶來的商機,村民們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歎。

可誰曾想到,2014年以前,這裡的村民們還被貧困壓得喘不過氣來。原本1457人的大村,常住人口僅有312人,其中,60歲以上的村民就達248人,其餘的就是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1252畝耕地,撂荒率達70%。

近年來,随着脫貧攻堅号角的響起,該村引進業主發展起鄉村旅遊。兩年多時間,成功将荒坡變花園。随着“高廟花谷”的聲名鵲起,到該村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也争先恐後地吃上了“旅遊飯”。

汪小英是村裡的留守婦女。因丈夫常年外出務工,家中有兩個老人長期卧病在床,她隻好留守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靠着傳統的農業生産,全家人年收入僅有兩三千元。而丈夫在外賺取的錢僅能維持兩位老人的基本醫療費用。

今年5月1日,“高廟花谷”正式開業。住在花谷裡的汪小英看到了商機。打鍋盔、賣稀飯、賣涼面……旺季的時候,她一天能掙好幾千元。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天能有那麼多收入,多虧村裡引進的旅遊産業。”汪小英說,前來旅遊的客人們都十分羨慕在花谷生活的人,不僅生活環境好,而且還有錢賺。

在該村,和汪小英一樣吃上“旅遊飯”的人不在少數。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南充蓬安脫貧精準對焦)2

村民鄧國良在花谷務工。

“以前晚上吃完飯,就隻能在家看看電視。現在,我們每天都會出去轉上一圈。”該村貧困戶鄧國良牽着老伴漫步花谷,不禁憶苦思甜。

窮了大半輩子的他,在45歲那年終于結婚了。面對這片貧瘠的土地,他曾擔心有生之年也無法擺脫貧困。直到村裡發展鄉村旅遊,他和老伴兒被應聘到“高廟花谷”打工。“我們老兩口每天有80元工資,一年下來至少能掙上萬元,現在我們吃上了‘旅遊飯’。”

與此同時,今年,鄧國良家被村裡确定為貧困戶,政府幫他發展起小家禽養殖,并将其納入低保兜底。

“現在,我感到從未有的踏實。”鄧國良說,村裡建檔貧困戶有41人,除去9個沒有勞動能力的,其餘32人都在花谷打工。

“今年幫助該村貧困戶脫貧是肯定沒有問題的。”高廟鄉黨委書記孟坤均介紹說,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老百姓脫貧緻富,是該鄉黨委、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南充蓬安脫貧精準對焦)3

兩個孫兒得到康複治療,陳國安對生活充滿信心。

聯手幫扶 殘疾人家庭有了生活希望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思維正常的人,沒有誰願意長期生活在窮困裡。于是,憧憬過上美好的生活,就成了人們的共同願望和普遍追求。

陳國安就是其中之一。 現年63歲的陳國安是蓬安縣楊家鎮伏嶺村村民,因為條件所限,家境一直貧寒。辛苦了大半輩子,眼看“黃土埋了半截”,貧困的陰雲始終揮之不去,他常常禁不住在夜裡嗟歎,憂心兒孫們“重蹈覆轍”,在深山裡繼續祖輩的貧困。

但讓他和妻子欣慰的是,他們的兒子靠着一技之長,走出了大山。沒幾年,就為家裡添丁增口,兩個乖巧孫兒的到來,讓沉悶的老屋多了幾分生氣。

命運似乎有意考驗着陳國安,眼看日子越來越好,發生在孫子、孫女身上的厄運,擊垮了一家人辛苦經營的幸福。

眼看到了說話的年齡,大孫子小宇(化名)始終閉口不言。漸漸地,陳國安發現,小孫女小玉(化名)也張不開嘴。從醫生口中,陳國安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智障”。為了治療孫兒的病,一家人跑遍了大小醫院,都無果而返。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欠下不少的債。在希望與現實的落差下,陳國安的妻子病倒了,他也因為靜脈曲張,渾身疼痛難忍,幹什麼都沒有了氣力。

勞累之餘,坐在田埂上休息的陳國安忍不住會想念遠在城裡打工的兒子。想起他們也和自己一樣刻苦努力,感覺很欣慰。但想到封閉的大山,有限的出路,自己還在貧困線上掙紮,他又覺得心裡有愧。如果村裡條件再好一點,如果自己有能力讓孫兒接受正規治療……但他知道,人生沒有如果。

漸漸地,村裡人時常看到陳國安守着自留地裡的幾棵柏樹發呆。沒多久,陳國安請來木匠,在自家的堂屋裡備下兩口壽材。

正是這兩口壽材刺痛了該村“第一書記”範景勝的心。回想第一次在陳國安家入戶走訪的情形,範景勝至今記憶猶新。

今年蓬安成為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伏嶺村作為首批出列貧困村,村民憋足了勁要改變貧窮面貌,村裡每天都發生着喜人的變化。可陳國安家是另外一番景象:沒有任何副業,對幫扶幹部不信任,也不關心扶貧政策。一開始,範景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村裡群衆告訴他,陳國安因為孫兒的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喪失了脫貧的信心,提前備好的壽材就是證明。

要引導陳國安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必須先解開他的心結。今年5月,南充市政協主席吳小可一行到該村調研扶貧工作,了解到陳國安家中情況後,立即協調市殘聯、康複中心等單位,将陳國安的兩個孫兒帶到川北醫學院進行深入檢查,并在市殘疾兒童康複中心進行治療。經過系統的康複治療,陳國安第一次聽到了孫子、孫女開口叫爺爺。

與此同時,根據陳國安的情況,省、市級幫扶人員,鎮、村幹部多次到他家走訪調查,為他量身定做扶貧方案,鼓勵他養殖黑山羊,發展産業。由于缺啟動資金,村裡的合作社将5頭能繁母羊托給他養,現已産下小羊羔7隻,養羊規模擴展到近20隻。

有了脫貧信心後,陳國安愈加勤勞起來。“前幾年,我連活下去都沒有興趣了,還脫什麼貧喲。現在黨給我們這麼多的好政策,還不脫貧,自己心頭都過意不去了。至于需求,我不需要了,脫貧不能光靠政府,還是要自己努力。我現在要好好發展,不能把貧窮的帽子帶進棺材裡……”問及他的需求,陳國安很知足地說。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南充蓬安脫貧精準對焦)4

盧紅斌坐在凳子上喂自己的小家禽。

身殘志堅 盧紅斌要摘“窮帽”

27年前,因為貧窮,他離開家鄉踏上外出務工之路。幾經努力,他從家具行業的一個學徒工搖身一變成企業老總。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命運卻給他重重一擊,他因患上疾病,導緻身體殘疾,無奈隻好回到老家,成為一無所有的貧困戶。正當他心灰意冷之時,脫貧攻堅的号角激起他的鬥志,他立志要靠自己雙手脫貧“摘帽”。他就是蓬安縣龍蠶鎮一碗水村村民盧紅斌。

9月9日,記者在蓬安縣龍蠶鎮黨委副書記鄧兵的帶領下來到一碗水村,見到了正在喂雞的盧紅斌。當時,他右腋下撐着一支拐杖,吃力地抓起一把糧食撒向雞群。

“我真的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變成一個貧困戶,但命運就給我開了這樣一個玩笑……”盧紅斌主動打開話匣子,向記者講述着他的過去。

1989年,15歲的他獨自去廣東,在一家具廠做學徒。由于頭腦聰明,加之勤奮學習,很快得到老闆賞識。

2002年,盧紅斌被聘請到成都一國内知名的家具企業擔任管理人員。2008年,盧紅斌準備自主創業。他通過向銀行貸款,向親戚朋友借,加上自己積蓄,注冊了一家公司。

“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場突發性腦梗塞差點要了我的命。”盧紅斌說,經過搶救治療,他的命雖然保住了,卻落下了殘疾,雙腿不能獨立行走。而他病倒後,企業也跟着倒下了。面對雙重打擊,他心裡感到十分絕望。

為了養病,今年,盧紅斌回到了一碗水村。而他的妻子為了給他賺取每個月2000多元的藥費,不得不留在成都打工。因為在外漂泊幾十年,家裡的房子已經無法居住,他隻好寄住在大哥家裡。

沒有房子住成了盧紅斌心裡沉重的負擔,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扶貧攻堅的好消息傳來,這讓盧紅斌欣喜不已。

根據“兩不愁、三保障”的标準,盧紅斌家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範圍。如今他家的房子正在修建,預計下月就能全部建好。

基本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幫助盧紅斌“摘帽”?針對他的實際情況,該村的幫扶幹部為他制訂了精準扶貧措施:在政府的幫扶下建起10多畝的魚塘,養魚3000多尾。同時,發展“小養殖”,養鴨200隻、養鵝50隻、養雞100隻。

盧紅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0多畝魚塘預計年收入有2萬元至3萬元,養殖雞、鴨、鵝能收入幾千元。

如今,盧紅斌在閑暇之餘還學做起了微商,在朋友圈裡賣防臭襪子。他笑着告訴記者,這是為了累積經驗,下一步,他計劃把自己的農産品放在網上賣。

“短時間發家緻富肯定不現實,但是靠自己雙手實現脫貧摘帽肯定沒有問題。”盧紅斌信心滿滿地說,“既然能活下來,上天還是非常眷顧我的,我會珍惜這個重生的機會,堅強地站起來。”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南充蓬安脫貧精準對焦)5

王瓊英在菜地裡摘菜。

“賣菜婆”的蛻變路

淩晨4時,當人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蓬安縣相如鎮牛毛漩村的半山腰上,一個瘦小的身影已經打着火把在菜地裡忙活了起來。她就是當地出了名的“賣菜婆”王瓊英。

26年前,21歲的王瓊英嫁給同村青年章德明。然而婚後生活并不是憧憬中的樣子,因為不通路,沒辦法運磚,家裡的房屋是用石塊壘起來的。一家人僅靠地裡的糧食勉強糊口。随着兩個孩子的出生,原本就過得很拮據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看到兩個兒子能夠走出這個窮山坳,過上好日子。”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王瓊英開始學種菜,當上了起早貪黑的“賣菜婆”。

雖然賣菜也掙了些錢,可是家裡始終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态。兩個兒子先後考上了四川理工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需要支出一大筆學雜費。緊接着,婆婆患腰椎間盤突出住進了醫院。巨額的醫療費用猶如重石壓得王瓊英喘不過氣來。萬般無奈下,王瓊英隻好四處向親朋好友借錢周轉。

“再困難,咬咬牙也就挺過來了。”王瓊英倔強的個性永遠都不服輸,用她堅韌的臂膀支撐着這個家、溫暖着這個家,日子繼續艱難地過着。

改變從2015年開始。這一年,蓬安縣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牛毛漩村新修了3.1公裡貫通全村的水泥路。“以前要走兩個小時才能到城裡,現在坐車隻要10多分鐘,就能把菜運進城。”看着蜿蜒的水泥路從自家門口一直延伸到山腳下,王瓊英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初,王瓊英家被評為貧困戶。幫扶幹部同她面對面地交心,幫助她制訂了脫貧措施:種蔬菜10畝、種果樹1畝、養雞50隻、養豬6頭、養羊2隻、養牛2頭。

同時,王瓊英家的住宅作為該村的示範點,率先實施“五改三建”工程,重點實施改水、改圈、改廁、改廚和維修加固。

白灰相間的牆面,配上紅色木塊點綴的房檐,數棵粗壯的核桃樹把房屋圍了一個圈,幾乎蔭蓋了整個院壩。院壩正前方用石頭壘起來一個花台,上面全部種上了花草……記者看到,如今王瓊英的家,是一個幹淨、幽靜的農家小院。

在一系列措施的激勵下,王瓊英不僅還清了債務,甚至還有了結餘。然而王瓊英并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她潛心鑽研種植技術、跑市場,根據市場變化更換蔬菜品種,比如夏季種四季蔥,冬季種火蔥。

今年4月,王瓊英向縣工商局申報成立了“瓊英家庭農場”,将蔬菜種植規模由原先的10畝擴大至20畝,将周邊有種植蔬菜習慣的5戶貧困戶和3戶非貧困戶納入進來,手把手教他們技術,傳授經驗。在王瓊英的影響和幫助下,該村共有30多名貧困戶從事蔬菜生産,種植蔬菜成了該村的主要緻富項目。

有鬥志,興産業,脫貧路上巾帼不讓須眉,王瓊英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自強不息”的含義,從一個農村“賣菜婆”蛻變為脫貧緻富“女能人”。

南充市脫貧攻堅名單(南充蓬安脫貧精準對焦)6

文化扶貧巡演隊進村演出。

脫貧“明星”徐新華

從 “摸黑進城買鹽巴” 到 “村道路通到家門口”;從“日子靠救濟”到“産業逐漸壯大”;從“政府推着走”到“群衆主動幹”……随着脫貧攻堅的推進,蓬安縣錦屏鎮金雞口村的點滴變化,折射出當地幹部群衆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信心一天比一天更堅定。

9月7日,鎮上的文化扶貧巡演隊要到村上演出。當天一大早,該村貧困戶徐新華便早早來到村活動室,因為他是巡演隊中的一員,所以提前來布置演出場地,為演出作準備。

據了解,這些年,徐新華的妻子病重,醫藥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去年,村裡實施脫貧攻堅,他妻子被納入醫療救助範圍。徐新華用政府發的生産發展救助資金養起了家禽,并挖了兩畝魚塘,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

村道路通了,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400畝的柑橘園将村莊裝扮一新。一年的脫貧攻堅,讓親眼見證了金雞口村變化的徐新華打心眼裡感謝黨的好政策。這不,恰逢鎮上召集人員進村入院進行文化扶貧巡演,徐新華沒有多想便報名了。

巡演隊的成員多是當地的文藝愛好者,也有像徐新華這樣的貧困戶。大家自願加入巡演隊,将扶貧工作和身邊群衆的典型事迹編成快闆、歌曲、小品等節目,輪流進村入院演出。在巡演隊,徐新華并沒有特殊的才藝。每次巡演,他都将自己的故事講一遍。因為是老百姓身邊的真人真事,群衆也更容易接受。幾場巡演下來,徐新華也成了十裡八鄉的脫貧“明星”。

前些日子,為全面調動貧困戶脫貧積極性,激發貧困群衆内生動力,錦屏鎮黨委、政府決定在全鎮内開展一次貧困戶脫貧摘帽競賽活動。活動對象為年底出列的3個貧困村的43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衆。活動考評内容分為産業、衛生、感恩、狀态、勤勞、态度6個方面。

得到通知的徐新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有信心能夠圓滿完成這次活動。”

“錦屏能有這麼大的變化,老百姓的信心、積極性是關鍵。”該鎮鎮長石建忠感慨地說,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條件惡劣,深居大山的貧困群衆脫貧門路少,“等靠要”思想較重,生活非常艱難。近年來,随着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山門”逐漸打開,群衆的緻富門路也多了起來,群衆脫貧的信心更足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