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時皮皮”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筆居“文房四寶”之首,多稱為書具之主。沒有筆就沒有文字的記載,就沒有書畫藝術的發展,所以筆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文房四寶”中的筆,多是指獸毛加工而成的毛筆。毛筆究竟起于何時,至今仍難以精确的回答。我國父系氏族社會有了較為成熟的原始文字。1959年,在山東泰安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陶器上的文字線條活潑流暢,應當是柔軟的書寫工具所成。這足以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用動物柔軟的毛、羽作為書寫工具的筆頭。這種筆我們可以稱它為“毛筆”。
文房四寶
當然,這絕不是今天這種形式的毛筆,隻能是較為原始簡陋的制作,但它畢竟是後來毛筆生産完善的基礎。大汶口文化稍晚于仰韶文化,距今也已有五六千年的曆史,這從實物上證明了當時毛筆的使用。稍晚于西安半坡村遺址的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的陶器符号用筆流暢,彩陶圖案精确勻稱,線條柔美,多帶有弧形,并且在點畫的起止上,有較明顯的毛筆痕迹。據此分析,這是純為毛筆一類工具繪寫的。因此,我國使用毛筆的曆史,應始于新石器時代。《淮南子·本經訓》中有相關記載“倉颉夜哭。”
毛筆
這是說當時人們作書時,所用筆的原料均以兔毛為主,兔子唯恐取自己身體上的毛制筆,害及身軀,危及生命,故日夜啼哭不止。這雖是神話,但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殺兔取毫造筆的普遍性,同時也佐證了新石器時代有制造毛筆、使用毛筆的曆史。到了商時期,我國開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後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較完備的文字。因刻在龜甲獸骨上面,又留有墨的痕迹,故有用刀筆信手刻字和先用毛筆寫好底子、然後用刀照着契刻而成的兩種說法。不論哪種說法,毛筆用于甲骨文的書寫或填色當是毫無疑義的。
甲骨文
殷商時期的毛筆,隻能在史料和實物留有的痕迹上推測證實,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見到當時的毛筆實物。可以想象,最初的毛筆隻能是較為簡陋的,絕不會像今天的毛筆這樣完美,也絕不會有軟毫、硬毫和兼毫的區分。殷商時代的毛筆,至今仍沒有實物可見和著錄記載,而多是考古工作者對一些出土文物進行研究,間接地推測出毛筆的存在和應用;隻能言傳意會,很難直觀地确定當時毛筆的形制和它的曆史。但到西周時,毛筆的記載則多見于一些古籍中的字裡行間。
考古發掘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邶風》中的《靜女》篇中有“靜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說怿女美。”的詩句,這裡的“彤管”,就是指紅色管的毛筆。對照晉時傅玄《筆銘》中同樣有“彤管”的記錄“辭彤管,冉冉輕翰正色元墨,銘心寫言。”這些記載說明了我國從周始,人們以彤管相贈,意蘊親近或作為愛情的相贈物。《後漢書》中載“女史彤管,記功書過。”以此來看,“彤管”即毛筆是無疑義的。它說明了這樣一個史實“彤管”在古時為宮中女官執掌,專門記載宮中政令、後妃等功過事宜所用。
女官
周初時《太公筆銘》中說“毫毛茂茂,陷水可脫,陷文不可活。”這說明“毫毛茂茂”的毛筆,必須漬水才能書寫。如這記載就是當時真實記錄的話,足以斷定,周時就已有使用毛筆的曆史,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孔子在《春秋》書中就有“絕筆于獲麟”、“筆則筆,削則削”的話,“削”則是古代加工簡牍和改刮錯字的重要文書工具。這說明在春秋時,毛筆已廣泛用于書寫之中。孔子在《尚書》中的《侯言》篇中說“周公授筆以寫之”,西漢書家劉向《說苑》中也有“周公筆牍書之”之說。
孔子雕像
這些記載說明了周時确有了筆和使用筆的曆史。1954年6月,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木椁墓中,出土了一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作的較為完整的毛筆。筆頭和整個筆身都套進一支竹管裡。實心的竹筆杆,用工具削成圓柱形,筆杆長18.5厘米,杆粗0.4厘米,筆毛長2.5厘米。筆毛圍在筆杆的一端,用細長的絲線纏緊,外面再塗上一層漆,使其固定牢靠,此筆筆尖具有銳健的特點,彈性強,蓄墨較少,不易多寫。因發掘地在長沙,當時屬楚國,故這支筆便被命名為“楚筆”。
毛筆
這支筆目前為我國最早的毛筆實物,但決不是毛筆的啟端,其源頭仍可向前追溯,但這為我國的毛筆發明史提供了一個最重要的證據。在發現毛筆的同時,還出土了銅削、竹片、小竹筒三件,這便是當時寫字的一整套文具。竹片是供寫字的簡,銅削是用以刮削修正竹片上的錯字的,小竹筒是盛放這些文具的。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當注意書寫工具的保養。以後,在湖北江陵、河南信陽等地楚墓中,都有戰國時期的毛筆出土。這些文具和毛筆的出現,說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用毛筆在竹木簡上寫字,也使我們有幸見到2000年以前的毛筆實物。
銅削
當時,由于各諸侯國割據稱雄,各國文字各不相同,對書寫工具的稱呼也不盡統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渭之筆。”說明到了秦代才稱為“筆”,故有“蒙恬造筆”的傳說,并流傳至今。蒙恬是秦時有名的大将,曾統率30萬大軍,擊退匈奴的進攻,收複河套一帶。後又奉秦始皇之命,負責監造長城。傳說蒙恬發明了我國第一支毛筆。這一傳說後來便流行開來。浙江吳興善琏鎮還修建了“蒙恬祠”,以示紀念。
蒙恬祠
蒙恬被後人尊為筆工之祖師,作為“筆神”,備受頂禮膜拜。千字文中就有“恬筆倫紙”的語句。但傳說畢竟是傳說,當今大量文物的出土研究和實物證明,早在秦以前,就已有毛筆的存在和運用。晉代崔豹《古今注》中說“昔蒙恬始作秦筆耳。古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崔豹這一說法,應當是較為客觀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