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了歐洲大一統的問題,回到中國大一統方向上,我們知道,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币和度量衡給了中國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了中國文化上的統一,經曆了秦皇漢武,中國的大一統最終形成并且穩固。
說到這裡,不少人有疑問了,我們總說30年為一代人,一個人20歲成年,50歲老年,基本上一生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就在中間30年的時間了,過了50年,基本上子女也是20歲左右,第二代人就興起了,所以說30年為一代人,一代人是可以被政策潛移默化影響着的。
但是問題就來了,我們也知道,秦朝隻有區區15年啊,連一代人的時間也沒有,哪來的時間推行大一統政策并且深入人心呢?
說到這裡,其實這是一個語言問題了,那就是,秦朝應該從何時開始算起,秦朝真的隻有15年嗎?
一、曆代王朝的終始
說到中國的王朝,小學生也知道口訣,唐宋元明清,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确,唐和宋并不是銜接着的,中間還有五代十國時期。
隻不過我們計算中國的王朝,往往是根據正統來計算,一個時期有很多國家,隻計算正統的時間,所以三國兩晉在曆史上又叫做“魏晉”,以“曹魏”作為正統。
曆代有哪些朝代是正統呢?
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給出了他的解釋,他編撰了著名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裡面把一個朝代的記錄稱為“紀”,而且隻選擇他認為的正統作為那個時代的紀錄名,比如記錄秦朝的事情就叫做“秦紀”,《資治通鑒》中記載了從周朝到後周的千年曆史,裡面的紀分别是:
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梁紀、陳紀、隋紀、唐紀、後梁紀、後唐紀、後晉紀、後漢紀、後周紀。
可以說,這就是司馬光眼中的正統,在南北朝中,他依然選擇了宋齊梁陳的南朝作為正統,他筆下的北朝君主,都以“魏主”、“齊主”、“周主”來稱呼,而在其他的紀中,對于各自的君主都是用“帝”來稱呼的。而五代的“後”字也是在于這五個朝代都是正統,且前文有過了。
司馬光隻生活在北宋,後面的曆史無法預知,後面的正統,按照《續資治通鑒》來看是,宋紀、元紀。
好的,這就是曆史上的正統了,我們現在把這上面的正統王朝的終始時間和時間長短列下表格。
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1912年,可以看出,一共20個正統王朝(隻是司馬光和畢沅等個人的看法,可以有不同意見)。按照壽命長短依次是周朝791年、漢朝423年、宋朝320年、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277年(入主中原後269年)、晉朝155年、元朝98年、劉宋朝60年、梁朝56年、魏朝47年、隋朝38年、陳朝33年、齊朝24年、後梁朝17年、秦朝15年、後唐朝14年、後晉朝12年、後周朝10年、後漢朝5年。
之所以詳細列出各朝的壽命,是因為我們知道,30年為一代人,所以說,壽命達到300年的王朝是少見的,堪稱影響深遠的王朝,周漢唐宋明清,六個。正好經曆了十代人,70年發展、70年強盛、70年衰落、70年滅亡,可以看我寫的文章:為什麼中國的統一王朝大多300年左右,而不是400年,或者500年?
而壽命超過30年的,基本上可以算是中等壽命的王朝,這裡有晉朝155年、元朝98年、劉宋朝60年、梁朝56年、魏朝47年、隋朝38年、陳朝33年這7個,基本上可以涵蓋一代人的壽命,所以說西晉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有那麼多的忠臣,就在于曹魏47年,已經取代了東漢末期那一批人了,東漢忠臣全死光了,曹魏忠臣培養出來了,所以西晉代魏的時候,那麼多反抗的人,就是這個例子。這裡不算作正統的北魏149年、遼朝219年和金朝120年這三個少數民族的朝代也屬于此類。我們往往以為短命的隋朝,其實也有38年之久,影響了一代人。
壽命沒有30年的,基本上影響力很小,甚至一代人也沒有影響到,可以看做是過渡王朝。比如齊朝24年、後梁朝17年、秦朝15年、後唐朝14年、後晉朝12年、後周朝10年、後漢朝5年。還有這裡不算作正統的新朝15年、北齊28年、北周25年、武周16年。這些朝代在曆史上存在感很低,因為時間太短了,甚至很多人不把它們算作獨立的王朝。比如說王莽的新朝就被司馬光并入了漢朝。武周就被司馬光并入了唐朝。而後梁朝、後唐朝、後晉朝、後漢朝、後周朝一共54年,現在一般把這一時期統稱為“五代十國”時期,畢竟54年,也隻有兩代人的時間而已。
壽命沒有30年的,影響力都非常小,甚至一代人也沒有影響到,要麼是和其他朝代一起合并為一個時期,比如五代的五個朝代。要麼就是直接并入某個朝代中,比如新朝和武周。
說了這麼多,有人要問了,這是什麼意思?擱這又科普初中曆史常識來了?
我要說的是,這裡面,我們注意到了秦朝。
秦朝隻有15年,和新朝與武周差不多時間,但是秦朝并不是過渡時期,它的影響力和曹魏47年、隋朝38年是相差無幾的,甚至超過它們,這不僅僅在于秦朝是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
秦朝感覺和齊朝24年、後梁朝17年、秦朝15年、後唐朝14年、後晉朝12年、後周朝10年、後漢朝5年、新朝15年、北齊28年、北周25年、武周16年并不是處于一個區間的,這些是過渡王朝,秦朝絕對不是。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我們今天所說的秦朝,其實範圍區間可以更大一點。
二、秦朝從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我們再看下這20個正統王朝,基本上首尾相接,即上一個王朝滅亡之時,恰好是後一個王朝開始之時,隻有5個例外:
1、周朝滅亡于公元前256年,而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中間有36年是無主狀态,天下沒有正統王朝。
2、秦朝滅亡于公元前207年,而漢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中間有6年是是無主狀态,天下沒有正統王朝。
3、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而陳朝滅亡于公元589年,中間有9年時間,天下有兩個正統王朝,天有二日。
4、元朝建立于公元1271年,而南宋滅亡于公元1279年,中間有9年時間,天下有兩個正統王朝,天有二日。
5、清朝建立于公元1636年,而明朝滅亡于公元1644年,中間有9年的時間,明清是并存的狀态。
這五個狀态,我們都知道了,隋朝當時并未滅掉陳朝,元朝并未滅掉南宋,所以兩者并存。
而秦朝滅亡後,劉邦要等到消滅了項羽才稱帝,中間的6年時間,是楚漢戰争時期,沒有皇帝,隻有楚霸王。
同樣的,公元前256年,秦滅周之後,其實周朝已經滅亡了,但是秦朝并沒有建立,隻有等到秦始皇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之後,才宣布建立秦朝,這中間有了36年,天下是無主狀态。
我們知道,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皇帝,一切都要摸索着來,而後世并不需要這樣。
其實後世很多王朝建立的時候,并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所以,秦始皇是先統一,再稱帝。後世很多時期是先稱帝,再統一,我們計算王朝開始的時候,這樣計算下來就有了兩套标準。
我們來列舉下:
秦王政公元前247年繼承王位,公元前238年開始親征,消滅六國後,公元前221年才稱帝。
劉邦作為第二個稱帝的開國帝王,也是如此,消滅了項羽才稱帝。
劉秀公元25年稱帝,此後掃平關東、平複隴西、攻占川蜀,36年,用了12年時間才統一了天下,可是劉秀早在統一天下之前12年,就稱帝了。
司馬炎公元266年稱帝,建立西晉,可是279年才消滅了東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三國割據,司馬炎早在統一天下之前14年,就稱帝了。
楊堅公元581年稱帝,一直到589年才滅掉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朝亂世,楊堅早在統一天下之前9年,就稱帝了。
李淵公元618年稱帝,一直到625年才基本統一全國,李淵早在統一天下之前8年,就稱帝了。
趙匡胤960年稱帝,976年去世的時候還沒有滅掉北漢,979年五代十國割據局面才結束,趙匡胤早在統一天下之前17年,就稱帝了。如果要等待天下一統才稱帝,趙匡胤根本稱不了帝。
朱元璋1368年稱帝,當時隻有半壁江山,随後北伐,1381年沐英統一雲南,才标志着中國的統一,朱元璋早在統一天下之前14年,就稱帝了。
皇太極1636年稱帝,終其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1644年清朝才入關。
舉這幾個例子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秦始皇是統一了天下才稱帝,而後世的人顯然更早,先稱帝,然後再統一。
我們計算一個王朝的開始時間,是從稱帝時間開始的,所以東漢從25年開始算,西晉從266年開始算,隋朝從581年開始算,唐朝從618年開始算,宋朝從960年開始算,明朝從1368年開始算。而不是從統一天下之後的36年、279年、626年、979年、1381年開始算。
如果這樣說的話,其實從公元前238年開始,特别是公元前230年滅掉韓國之後開始,其實秦朝雖然還未建立,政策已經開始推行了。
甚至可以說,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國所滅,其實一直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都是秦的時間。雖然我們不能把整個春秋戰國都算作《大秦帝國》,但是這50年時間可以說,都是秦的時間。
如果隻計算嬴政的執政時間,從親政算起,公元前238年開始算起,一直到公元前207年,秦王推行政策的時間是32年,正好超過了一代人。
所以,我們從公元前221年稱帝開始算起,秦朝當然隻有15年,但是從秦王開始親征、推行政策開始算起,秦的時間其實是32年,和隋朝時間差不多。
《史記·秦始皇本紀 》記載: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這是史記明确記載的秦始皇統一後的政策舉措,也就是世人皆知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币和度量衡,這一舉措對于大一統有着決定性的意義。
但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是在秦王政二十六年記錄了這一事件,并不意味着秦“書同文”告令的頒布是在秦王政二十六年這一年中。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才引出正題:
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币和度量衡,不是從公元前221年稱帝之後才開始的,而是在征服的過程中逐步推進的!
這和秦朝設置郡縣的一緻的。我們目前陸續發現的《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都證明了這一點,秦國征服到了該地區,就開始推行秦制,并不是等全國統一了再實施。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将其土地設置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在其土地上設置了恒山郡、河間郡等,趙國王子逃到了代地,後來公元前222年,秦國滅亡代國,設置代郡,才滅掉趙國。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設置東郡。此時的秦國版圖如下,隻有代國、燕國、齊國和楚國還存在。
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掉楚國,在其廣大的土地上設置了會稽郡、九江郡、長沙郡等。
公元前222年,秦國滅掉燕國,在其土地上設置了遼東郡和遼西郡。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齊國,在其土地上設置了濟北郡、臨淄郡、城陽郡、膠東郡等。
此後,秦朝建立,繼續擴張,征服了百越,又設置了閩中郡、洞庭郡、蒼梧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等,這就是定型的四十八郡。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車同軌、書同文政策,顯然是和郡縣的設立同步的。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
韓趙魏作為三晉之地,一直到秦朝滅亡的前207年,我們可以看出,韓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24年、趙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22年、魏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9年。
也就是說,三晉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是最久的,而且當時秦國已經征服了三晉原有的土地,比如上黨郡、雁門郡、太原郡等等,這些地方推行車同軌書同文政策更早,超過了30年。
所以張良早期還想着恢複韓國,後來同化時間太長了,根本找不到志同道合的韓國人了,隻能去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所以六國中韓國也不可能複興。
我們把韓趙魏稱為老征服土地。
再來看看楚燕齊。
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
公元前222年,秦國滅燕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
楚燕齊距離韓趙魏的征服明顯隔了好幾年,因為這一時期,秦國忙着消化剛剛吞并的韓趙魏,平定了韓國舊地的叛亂。
我們把楚燕齊稱為新征服土地,其實和百越差不多。
楚燕齊作為後征服之地,一直到秦朝滅亡的前207年,我們可以看出,楚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7年、燕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6年、齊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5年。
也就是說,楚燕齊受到同化的時間隻有十幾年時間,遠遠沒有30年,根本達不到一代人的程度。
這就導緻了什麼?
秦國同化韓趙魏成功,秦朝消化了韓趙魏。
秦國同化楚燕齊時間不夠,秦朝根本未能消化楚燕齊。
最典型的,項羽就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時,僅僅隻有8歲,等到秦朝滅亡的時候,是25歲,也就是說,秦朝僅僅隻在該地同化了17年,這根本達不到一代人的程度,這就導緻了25歲的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兩代人都存在着,他們自然一起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如果秦朝多同化十年,或許項梁就會到50歲左右,反秦力量會大大削弱。
至于漢高祖劉邦,出生日期有兩個記載,一個是公元前256年,一個是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時,劉邦要麼33歲,要麼24歲,等到秦朝滅亡時,劉邦要麼48歲,要麼39歲,正好處在壯年時期,足夠起兵。如果秦朝多同化十年,劉邦或許就是58歲,或者49歲,根據兩種記載,劉邦要麼活了61歲,要麼活了52歲,總之,再過十年的話,劉邦就無力起兵了。
所以說,秦末農民起義最先爆發于楚地,就是例子,楚地同化時間隻有17年,時間遠遠不夠,秦始皇就駕崩了,還未來得及同化。
大家可以看下,秦朝滅亡之後的楚漢之争,我們可以看出,秦國舊地,包括韓趙魏地區是比較穩定的,而新征服的楚燕齊地區,是反抗秦朝勢力最為嚴重的地區。
有人說,這能說明什麼呢?
大家來看下西漢的地圖。我們知道,西漢一下子消化不了很多諸侯國,因為諸侯國存在的地方,恰恰是秦朝來不及消化的楚燕齊地區。因為楚燕齊作為後征服之地,一直到秦朝滅亡的前207年,我們可以看出,楚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7年、燕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6年、齊國受到秦國大一統政策15年,時間來不及一代人。
于是漢高祖劉邦就想到了一個辦法,讓這些諸侯國繼續存在,隻不過必須是姓劉的同姓諸侯國,他先後剪除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異姓王,讓同姓王做那些諸侯王。隻保留了長沙王一個偏遠的異姓王。
這就形成了西漢初期中國曆史上罕見的現象:
郡國并行制,既有郡縣制,又有諸侯國。
我們看下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制。
時間到了漢景帝時期,我們看下那個時候的諸侯國。
大家發現什麼沒有,諸侯王還是集中在了以前的楚燕齊地區。
這一時期,楚國舊地和齊國舊地還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叛亂,包括頑強的趙國舊地,就是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幸而有梁王和周亞夫力挽狂瀾,這裡的梁國,就是以前的魏國,取了魏國國都大梁的名字,屬于秦國早征服、早同化的地區,所以被同化得較早。
等到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最終參照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諸侯國被分割得越來越小,諸侯國的威脅才最終解除。
最終我們得出了3個結論:
1、秦朝隻有15年,但是秦始皇是完成了統一大業才稱帝的,後世大多是先稱帝再統一的,如果從統一天下開始算起,秦的事業基本上有32年,正好是一代人的時間。
2、秦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的同化政策是伴随着征服和設置郡縣的,早征服的韓趙魏基本上被同化了,正好是30年時間。晚征服的楚燕齊則隻被同化了十多年時間,最終導緻了楚地爆發了反秦起義,滅亡了秦朝。
3、西漢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其實根源在于秦朝未能消化掉楚燕齊地區,根源還是在秦朝沒來得及同化的緣故。而這一未完成的使命隻能由漢朝繼續完成,這是符合主流史學界觀點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