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08年遷西縣委老幹部局主編《金色記憶》
作者:趙金存,退休教師
編校:趙印國
網絡圖片
我的家在遷西北部的漢兒莊村。20世紀六十年代初,我正在村裡上小學。那時農村小學的條件相當艱苦,師資也十分缺乏。我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教師換了無數個,他們大多是代課的。有的是正式教師,也都是小學或初中畢業的,沒有一個是師範畢業生。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表姐家裡玩,表姐從學校回來了,後面跟着一個二十出頭的姑娘。一見面,表姐就向我介紹:“金存,這位是剛從灤師畢業,分配到咱學校的李明芹老師。就教你們班。”接着,又把我介紹給了李老師:“這是我的小表妹,是你們這個班裡最好的學生。”李老師坐在炕沿上,把我攬在懷裡,摸着我的頭發,詢問了班裡的一些情況。當時我才十歲,對這位新老師卻沒有一點陌生感。
李老師個子不高,活潑好動,愛唱歌,上課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下課時還和我們一起唱歌、做遊戲、跳繩、踢毽子。拾爐火柴時,她也背個簍子和我們一起上山。
我升入六年級的時候,開學的第一天,李老師來和我們告别,說今年她不教我們了,将由一位新來的王老師教我們。接着,王老師走進教室,作了自我介紹。王老師叫王繼忠,也是一位灤師畢業生。王老師長得很帥,特别有風度。心想,這位新老師是不是很嚴厲呀,能像李老師對我們那樣和藹可親嗎?王老師自我介紹完後,就開始上課。他講的第一篇課文是《開國大典》。他的字寫得很漂亮,課也講得很生動。一節課下來,王老師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課間,王老師愛和學生一起打乒乓球;不打球時,就和同學們坐在台子上聊天。
那時,農村是相當窮的。我們村子不算小,但也沒聽說過哪家有理發工具,更不用提理發館了。孩子們頭發長了,都是大人們用刀子剃,怪疼的。因此,很多孩子頭發長了也不願剃。還有的孩子因為不剃頭挨家長打。用理發推子理發,對于當時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享受。那時,學校裡有一把理發推子。放學後,王老師就用這把推子給學生們理發。起初給男生理,後來也給我們女生理。再後來,别的班的學生放學後,也都等着讓王老師理。
20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于農村生活貧困,辍學是普遍現象。班上哪個學生辍學了,不管多遠,王老師都要去家訪,說服家長讓孩子回校讀書。
當時,我們家生活更是困難。小學畢業後,我考上了國辦中學。國辦中學離家很遠,要交學費和夥食費。王老師知道了我家的狀況,怕母親不讓我去,就到我家做母親的工作,說我學習不錯,無論多麼艱難也應該供我讀書。還現身說法鼓勵我,說他家的生活狀況并不比我家強,他硬是忍着挨餓受凍,把三年初中堅持下來,考上了灤師。他還說,隻要我把初中堅持下來,就一定能考上中師,那時就不用家裡負擔了。在老師的鼓勵下,無論多麼艱難,我都沒有産生過辍學的念頭。
記得有一次返校,家裡連一分錢也沒有,隻有6個雞蛋。母親到供銷社去賣,正趕上供銷社關門點貨,四處借錢也沒借到。我就拎着6個雞蛋,步行了十裡路,到潵河供銷社賣了三角錢。我就用這6個雞蛋的錢,堅持了一周的時間。後來,母親還經常用這件事教育孫子、外甥們。
在我升入中學的那年冬天,李老師和王老師都調走了,聽說調到了縣城的南邊,後來就再也沒見過面。
如今,教育在發展,邊遠山區的教育教學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邊遠山區的孩子們,仍需要像他們那樣的好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