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理解老子無不為?《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即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也簡稱為“侍坐章”,說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孔子讓他的四個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别談談各自的志向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個說話的一定是子路,因其性格直率,而且年齡也大;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見他的志向是用武力治國結果孔子的反應是:“哂之”,一種善意的譏笑接下來,冉有表達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可見他的志向是用足民(發展人口)治國公西華表達的志向是:“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可見,他的志向是用禮樂治國最後,曾皙(曾參的父親)表達的志向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看起來,好像他并沒有談出他的志向,隻是描述了一個春遊的場景沒想到孔子的反應卻是:“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我贊同你曾點啊)這是四個弟子中最高的評價了,似乎有點讓人無法理解由此,便留下了一個後世津津樂道的讨論話題:如何理解“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對曾點的評價最高?,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麼樣理解老子無不為?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即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也簡稱為“侍坐章”,說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孔子讓他的四個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别談談各自的志向。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個說話的一定是子路,因其性格直率,而且年齡也大;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見他的志向是用武力治國。結果孔子的反應是:“哂之”,一種善意的譏笑。接下來,冉有表達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可見他的志向是用足民(發展人口)治國。公西華表達的志向是:“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可見,他的志向是用禮樂治國。最後,曾皙(曾參的父親)表達的志向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看起來,好像他并沒有談出他的志向,隻是描述了一個春遊的場景。沒想到孔子的反應卻是:“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我贊同你曾點啊!)這是四個弟子中最高的評價了,似乎有點讓人無法理解。由此,便留下了一個後世津津樂道的讨論話題:如何理解“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對曾點的評價最高?
要理解孔子這兩句話的含義,我們不妨先看看前人的解讀。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中說:“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随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直妙,隐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規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歎息而深許之。”這樣的解讀,對于今天的我們理解起來,恐怕有點蹈空之感:幾乎完全是出于其理學的情懷,而且還“深染禅味”(錢穆語),難以說是孔子的原意。王陽明在其《傳習錄》中的解讀是:“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中庸》語)。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有不器意。”其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孔子“君子不器”的觀點,從而認為曾點的境界高于前三位。我覺得:其解讀雖然用了孔子的一個觀點,有一點着邊,但還不太準确。南宋黃震在其《黃氏日鈔》中的解讀是:“夫子忽聞曾點浴沂之言,若有獨契其浮海居夷之志、飲水曲肱之樂,故不覺喟然而歎;蓋其意之所感者深矣。”我認為,黃震的這一解讀倒是比較貼切的,沒有故作高論,很平實。我覺得,此章主要講述孔子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對學生的評價指點,指出他們對禮樂認識的不足,同時也表達了對太平盛世的殷切期盼。孔子長期處于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狀況,忽然之間聽到曾點的這番話,正好觸碰到他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于是發出了如此的感歎,意為: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啊?這樣的感歎,實為人之常情的流露,無需過高論之。
對于這樣的解讀,你同意嗎?網上有很多關于此話題的文章,有興趣者可閱讀、比較,以得出自己的結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