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曆史淵遠流長,在各個方面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随着現在保護非遺文化的興起,似乎在全國很多很地方都有一種屬于自己的文化傳承,這次到訪的天水也有着自己的獨特的民俗文化,比如蠟花舞、秦安小曲、麥積小曲等等,每種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或說唱、或樂器、或舞蹈、或服裝發飾。
秦安小曲
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境内流行着一種古老的戲曲藝術---秦安小曲,又稱作秦安老調。秦安作為“羲裡娲鄉“,詩仙李白祖地,這裡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同時又是發現大地灣文化的遺址,秦安小曲在這裡起源發展延續至今已經逾越幾個世紀,以曲牌體的唱曲形式,以秦安人都禦史胡缵宗在19歲時首創“四六越調”《玉腕托帕》而發端,在道光、鹹豐年間廣泛演出于民間。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當地人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弦自唱;或為二人分持三弦與摔子(銅質碰鈴)對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輪唱。傳統伴奏樂器分為彈撥、打擊兩類:彈撥類,就是中三弦,而打擊類,有摔子(碰鈴,銅質)、四片瓦(竹質)。與西北大部分地方的傳統戲劇和曲藝有所區别的是,秦安小曲擺脫了秦腔、道情、曲子戲等戲劇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說唱、彈唱等小曲小調的悲壯、蒼涼、哀情,更多地表現了一種類似江南小調的纖巧、清甜、纏綿、低徊的韻味。 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長寬廣的音韻、細膩圓潤的唱腔、雅緻婉轉的調式和宜大宜小、亦莊亦諧的情節及演唱方式别具一格。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秦安小曲特色鮮明,具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價值,也是極高的娛樂欣賞價值,另外對于研究秦安文化有着極大的研究價值。
蠟花舞
随着身照彩服的姑娘們一手持花盆燈,一手持彩綢扇,載歌載舞,老師古時候跳舞時花盆燈會點燃蠟燭,現在基本以彩燈代替,蠟花舞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看着顧念們歡快的跳着優美的舞姿,不經陶醉在這樣的環境裡,這些姑娘們年紀都不大,最小的十多歲,還會經常到不同的地方演出,向觀衆們展示着蠟花舞的精彩。
蠟花舞舞蹈傳承久遠,據秦安縣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距今也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主要是在夜間表演,也叫“蠟花燈”“蠟花”“蠟花盆”,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與一般民間社火不同,他是由說唱藝術逐步發展的歌舞形式,其中凝聚了古城天水秦安悠久的曆史文化,也融入了曆代文人墨客的心血,随着時間推移,有了衆人伴唱形式,也産生了足下動作,逐漸演變成現在邊歌邊舞的民間舞蹈形式。起初,蠟花舞是由男子表演,當出現坤角之後,蠟花舞受到影響,表演隊伍裡便開始出現女子,手中的燈也美化為花燈,手帕也由彩綢扇代替。
蠟花舞的傳承比較單一,主要以村裡有威望、舞蹈技藝高的傳承人傳授給弟子,以口傳身授、師徒代代相傳模式為主,長期流傳于民間。
下面是蠟花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動作,在表演中如果流行都可以看到。
除了秦安縣文化館左手邊走可以走過一條叫過人民路的老街,街上各種特色的店鋪次第開着,路邊的攤位上有各種各樣的大城市裡看不到的東西,簸箕、老黃曆、盆盆罐罐等生活用品,遠處還有剛出籠的饅頭冒着熱氣,整條街全場長不多一兩百米,卻充滿着十足的生活氣息,在上午的陽光照樣下,都能看到生活的煙霧缭繞。
麥積小曲
此外,在天水的麥積山附近的村落裡還有着這裡當地特色的麥積小曲,麥積小曲或流行于田間地頭,或彈唱于街頭巷尾、農家庭院,是當地群衆勞動之餘消遣娛樂和親友聚會交流情感的獨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風。
看表演的陣仗着實不小,整個農家小院子裡,一面是奏樂的叔叔們,一面是跳舞表演說唱的姐姐阿姨,從樂器上來說有二胡,打擊樂器,笛子等,和秦安小曲的有很多相同之處,表演的人身着華麗的戲服,頭戴彩冠,一起用當地方言說唱起來,場面熱鬧非凡,現場也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村裡的炊煙還在袅袅飄着,他們的曲調歌聲也回蕩在村子的上空。
天水古琴
傳說“伏羲見鳳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看過第一季的《國家寶藏》之後,特地去浙江省博物館看了一下那張彩鳳鳴岐琴,琴的分類多種多樣,琴文化也傳承久遠,天水作為伏羲故裡,伏羲制琴的故事廣為流傳,這裡關于琴文化的傳播也是非常盛行,伏羲工坊就有琴室,有的琴師也在自己家裡開班授琴,傳播着古琴文化,當自己看到這裡的一張張古琴之後,不禁想到自己的一個朋友也非常愛琴,也很喜歡甘肅天水這裡,我想他可能是因為愛琴而喜歡天水也不一定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