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需要學的課程?作者:任海林(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語文教研員),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語文老師需要學的課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作者:任海林(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語文教研員)
今天,我們在新時代重提“大語文”,既有傳承,也有創新。“大語文”之“大”該如何理解?一是指語文的學習内容包羅萬象,二是指作為基礎性學科其作用輻射之廣。在新時代,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母語教學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重視母語教學。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新時代呼喚“大語文”的背景下,在新的語文課程改革風起雲湧之時,我們該做好哪些準備?
光明圖片
首先,要有從生活中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今天的語文教學突出強調将課本所學知識、能力與生活鍊接,讓學生用語文經驗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教師隻有打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跳出教材與教室,才能把時間和空間都有限的課堂學習變成無限的課外學習,從而延展學習的寬度和長度。例如,在疫情時期,很多老師挖掘疫情期間的語文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如何辨别網絡中的虛假信息,關注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平凡勞動者。再如,網絡時代還需要紙質閱讀嗎?手機可以進校園嗎?遊學的意義在哪裡?等等。這些問題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利用身邊小事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表達水平。語文學習要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去。廣闊的生活天地已經為學生打開了學習語文的天窗,這就需要教師的一雙慧眼去發現并為我所用。
其次,要重視新時代下信息技術的助推作用。今天,學生學習語文的媒介已經不再是教材教輔,在信息化時代,随着網絡技術的普及,語文學習活動已經從封閉的課堂走向網絡環境。例如有的老師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在網絡中組建學習共同體,創設網絡寫作交流平台分享作品,實現了作文評價的互動性、多樣化,也使得“紙上談兵”式的傳統的作文教學迎來了網絡時代背景下的新嘗試。尤其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充分認識到網絡學習對傳統語文教學帶來的挑戰。它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實現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亟待我們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引領學生篩選海量信息,辨析網絡信息的真僞,如何培養學生在網絡學習中自控力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與時俱進,深度研究。
再次,讓閱讀涵養性靈并提升課堂的靈魂。随着修訂後課程标準的出台,尤其是面對新高考評價制度的改革,大家都在思考該如何面對未來高考語文的挑戰。在對語文教學現狀冷靜地反思之後,大家基本達成共識: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應該是引領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徑和方法。若要扭轉日趨功利的語文教學,積極應對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實現對學生精神的培育,跳出教材,廣泛涉獵,海量閱讀無疑是不二選擇。我們要引領孩子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經典作品,用作品涵養人,用先賢的智慧影響人,多涉獵,多讀書。但同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知道,“我們怎樣,學生就怎樣”。教師自身閱讀的寬度高度,不僅在影響學生,也在影響自己,從而決定課堂教學的厚度。
最後,善用教材,讓教材成為鑄魂工程的載體。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于漪老師用一生的語文教學實踐着教育的初心:“我一直認為自己身上挑着千鈞重擔,一個肩膀挑着孩子的現在,一個肩膀挑着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新時代,語文教師更要堅守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承載鑄魂立德的重任。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其背後都站立着形象、傳承着文化、弘揚着精神。《陳情表》告訴我們“孝”,《蘇武傳》告訴我們“忠”;劉和珍的笑告訴我們青年的責任,丹柯高舉的心髒告訴我們英雄的擔當;愚公移山裡有實幹精神,荷塘月色下有詩和遠方。語文教師,要用不變的初心,實現一生的堅守,那就是,踏踏實實教書,老老實實育人。當然,語文學習也不等于教教材,教材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課程資源;語文老師也要善用教材,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潛能,利用教材打開學生的語言生活,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2日14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