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匈奴圍韓王信

匈奴圍韓王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15:28:22

秦末漢初,匈奴趁着中原内亂,收複了被秦朝占據的河套草原,并向南收編了位于今天鄂爾多斯的白羊王部落,以及位于山西西北部的樓煩部落,并進一步向山西中部擴張。

為了應對匈奴在山西的擴張,劉邦把頗有武略的韓王信從河南遷徙到山西中部,把太原郡作為韓國新的封地。韓王信為了防衛匈奴,還特地把國都從晉陽(今太原)遷到晉西北的馬邑(今朔州)。

而馬邑地處匈奴樓煩部的腹地,相當于在匈奴向南擴張的最前沿釘進了一顆楔子,必然引發了匈奴人的強烈反應。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1

遷到山西後的韓國疆域圖

公元前201年秋,也就是韓王信剛剛遷到馬邑,立足未穩之機,匈奴冒頓單于趁着草黃季節馬匹長膘,率領數十萬騎兵圍攻馬邑,力圖拔掉這顆漢朝楔子,進一步向南擴張。

韓王信的應對策略是,一面遣使向匈奴求和,以作緩兵之計;一面派人向漢廷求救。

然而,劉邦對于異姓藩王向來十分猜忌,把韓王信遷徙到太原郡,一是為了防備匈奴,二是為了消除韓國對帝國核心地帶的威脅。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韓王信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匈奴的消息,很快就被朝廷得知,劉邦懷疑韓王信腳踏兩條船,甚至有背叛之心,于是就派官員去申斥他。

但是,韓王信對于朝廷的信任也十分薄弱,劉邦對異姓藩王的猜疑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了,韓王信早就擔心自己有朝一日會重蹈楚王韓信、燕王臧荼的覆轍,當初把他遷到太原,是否有借匈奴之手削藩的意圖,也未可知。退一萬步講,就算朝廷出兵幫他趕走匈奴,那麼戰後他的韓國到底還存不存在,更未可知。

所以,當韓王信受到申斥的時候,對漢廷的信任就徹底破滅,于是他就索性投降匈奴,幫助匈奴攻打漢朝。

事實上,漢廷申斥歸申斥,最終還是要出兵救援的,隻不過當時漢朝經濟凋敝,士卒疲憊,又是秋收季節,所以需要有一個動員過程。

山西地理

在中國北方的版圖上,山西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四周高山環抱,中間是連綴的河谷盆地。

山西東有太行山,通過太行八陉與華北平原相連;南有中條山和王屋山,山南有黃河,與崤函地區、河内地區、洛陽地區相隔;西有呂梁山,與陝北高原相隔;僅僅在西南一角無山脈阻擋,與關中平原隔河相望。

山西南部腹地,有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山西中部腹地,有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這四個盆地都屬于汾水流域,都是由汾水水系沖刷、切割、堆積而成的河谷。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2

山西地形圖

在忻定盆地以北,有一道高峻的山脈,把忻定盆地與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隔開,這道山脈今天叫恒山山脈,秦漢時期叫做句注山。句注山也是汾水流域與治水(今桑幹河)流域的分水嶺,汾水流向西南,注入黃河,治水向東注入渤海。

句注山脈中有一道奇險的關隘,就是後世的雁門關。不過,秦漢時期句注山還沒有建關隘,而當時的雁門郡位于馬邑以北的晉西北地區,治所在今天的右玉縣以南。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3

明清時期的雁門關。

大同盆地以北就是蒙古高原,大同盆地與蒙古高原之間,并無險峻的地理屏障可以據守,而且處于農牧分界地帶,自古以來就胡漢雜居,所以很容易被遊牧帝國控制,作為入侵山西腹地的橋頭堡。而中原政權要控制大同盆地,則必須先占據句注山的隘口,才能步步蠶食。

所以,句注山也就成為中原政權防衛遊牧民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句注山西面與呂梁山之間的地帶,是秦漢時期從大同盆地通往山西腹地最重要的咽喉要地,而馬邑就扼守在這裡。

大戰前奏

漢朝的史書,對于這場戰役,一直語焉不詳,而且有頗多不合情理的地方,我們就通過這些零星的史料,再結合山西的地理,來複盤這場戰争。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漢匈軍隊初次交鋒的地方叫做霍人縣,就是今天的繁峙縣,位于馬邑以東,霍人以北,就是句注山。而第二場戰鬥,發生在武泉以北,而武泉位于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東北,屬于河套地區。這兩場仗的漢軍主将是周勃和灌嬰。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4

《史記·條侯周勃世家》記載了周勃參加這三場戰鬥的先後順序

更加令人困惑不解的是,第三場交鋒發生在山西南部的銅鞮,銅鞮位于今天沁縣以南,對陣的雙方,是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與韓王信的軍隊,周勃和灌嬰的部隊也參加了這場戰鬥。

這三場戰鬥,距離相隔之遠,實在是令人咋舌,而且前兩戰一在山西北部、一在内蒙河套,結果都是漢軍獲勝,到第三戰時,卻發生在山西南部,戰争的過程實在是難以解釋。

但是,當我們結合漢朝當時的軍隊實際情況,通過常理來推斷,就不難發現,前兩場戰鬥,屬于這次戰役的第一階段,是試探性的交鋒,而第三場戰鬥,屬于戰役第二階段的開端。

我們不妨這樣設想,在戰争發生之初,匈奴的小股騎兵部隊,與往常一樣,來到馬邑一帶襲擾劫掠,卻發現馬邑突然來了很多軍隊,而且城門緊閉,嚴陣以待,于是立即上報冒頓單于,冒頓單于通過各方面的情報得知,馬邑新來了一位叫做韓王信的藩王,帶來了很多軍隊,阻斷了匈奴騎兵南下劫掠的通道。于是冒頓決定動用匈奴軍主力,攻克馬邑,以打開通往山西腹地的咽喉。

一開始,匈奴參與圍攻的部隊可能并不多,韓王信一面固守城池,一面飛馬向漢廷報信。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5

匈奴軍圍攻馬邑形勢圖。藍箭頭為匈奴行軍路線

而漢軍的主力遠在關中平原,況且當時是秋天,正是豐收農忙季節,對于經濟凋敝的西漢來說,糧食收割顯然十分重要,因此很多士兵很有可能都遣散回家收割糧食去了,所以必須等到農忙結束,才能集結軍隊。

既然漢軍中央主力難以短時間動員、集結起來,那麼漢廷的應對措施,就隻能就近調動固守關隘的地方部隊,前去支援韓王信。

于是,劉邦下令,先讓灌嬰率領騎兵軍團前去山西支援韓王信。漢朝的騎兵軍團是最具有機動性的兵種,需要随時聽候調遣,不可能遣散歸農。另外,再派周勃調動山西各地守關的軍隊,去接應韓王信和灌嬰。

那麼,在距離馬邑不遠的地區,什麼地方駐紮的軍隊最多呢?當然是山西通往趙國的戰略咽喉——井陉。井陉位于馬邑東南方向,距離馬邑的直線距離隻有140公裡左右。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6

周勃、灌嬰會師,初戰霍人形勢圖。紅箭頭為漢軍行軍路線

于是,周勃等将領火速趕往井陉,調動守軍,與灌嬰的騎兵軍團合兵一處,在馬邑以東的霍人縣擊敗了匈奴騎兵,戰鬥規模并不大,應該屬于速戰速決。

而在此時,匈奴方面正因攻勢受挫而頭痛不已,因為匈奴騎兵擅長野戰,城池攻堅實在不是強項。當冒頓單于發現,少量匈奴軍隊根本啃不動馬邑這塊硬骨頭時,就陸續增兵,最後幾乎傾全國之力來攻打。

史書上記載,匈奴在冒頓時代,擁有控弦之士30萬,假如這30萬人,陸陸續續都集中在馬邑城下,那麼就算圍而不攻,也早晚會把韓王信困死在城中。

周勃、灌嬰率領的漢軍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機動性極強。在霍人縣取勝後,大概是考慮到馬邑的匈奴兵數太多,并沒有直接增援馬邑,而是打算采用圍魏救趙之計,越過句注山,去攻擊匈奴後方。由于匈奴後方異常空虛,漢軍從大同盆地一直打到河套草原,并在武泉以北擊敗了小股匈奴騎兵,戰事似乎異常順利。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7

漢軍越過句注山,次戰武泉以北形勢圖

但是,雖然匈奴面臨着大本營被端的危險,但仍然不為所動。這是因為匈奴軍隊以戰養戰,打到哪兒搶到哪兒,所以并不需要後方,也并不在乎後方漢軍的襲擾,而是繼續死磕馬邑。所以,漢軍的圍魏救趙之計失效。

正在此時,戰局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重壓之下的韓王信沒有等來朝廷的救兵,卻等來了朝廷的申斥,于是決定反水投靠匈奴。

韓王信的反水,導緻通往山西腹地的門戶洞開,在韓軍的引導下,匈奴人很快攻克了晉陽,韓軍前鋒進逼山西南部。

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8

韓王信反水,匈奴越過句注山,周勃、灌嬰回師形勢圖

這時,劉邦已經集結了32萬人的漢軍主力,從關中東渡黃河,來到山西南部。

不久,周勃、灌嬰率領的那一支漢軍也已經從北邊退回來了,兩支漢軍會師後,就在銅鞮爆發了與韓軍的會戰,結果大敗韓軍,并進一步向晉陽挺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