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與雀是小鳥,與之對應的就是大鳥。那麼古人常常提到的大鳥是以什麼為代表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依然非常熟悉的鴻鹄。
《史記》當中曾借陳勝之口說:“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用的就是燕雀和鴻鹄的對比。其實這個對比,極有可能化自《莊子·逍遙遊》。
《逍遙遊》兩種不同體型的鳥用的是學鸠與鲲鵬。鲲鵬是莊子想象的一種背長超過幾千裡的大鳥,它想從北海遷徙到南海,需要奮力飛上高空,展開遮天蔽日的翅膀,憑借海運轟轟烈烈地飛翔。在叢林中的小鳥學鸠看來,鲲鵬的行為簡直太費勁了,不像自己在小叢林中飛來飛去,自在逍遙。因為眼界所限,所以學鸠不能理解鲲鵬的行為,才有了學鸠對鲲鵬的嘲諷。
而這種學鸠與鲲鵬的對比,在現實生活中就猶如燕雀與鴻鹄的對比。二者體型不同,飛行高度不同,目标自然也不同,因此陳勝對不理解他的人才發出如此的感慨。
那麼,鴻鹄究竟是什麼鳥呢?
《說文》解釋“鴻”時說:“鴻鹄也。”解釋“鹄”時說的也是:“鴻鹄也。”可見,在《說文》看來,鴻鹄是一回事。鴻的本字為“䲨”,意為大鳥,指的應該是天鵝。“工”作為構字要素,有大的義項,比如“江”為大水,“缸”為大型陶器等, “䲨”則為大鳥。而在《說文》中,“鴻”字是由“江”和“鳥”構成,同樣也是指大鳥。
但甲骨文、金文都寫作“䲨”,是由“工”“鳥”或“工”“隹”組成的形聲字。後來加水字應該是因為鴻常住水邊覓食的原因,比如《周易·漸卦》初六爻辭“鴻漸于幹”,就是指鴻在河岸覓食,因此篆字以後加了一個“水”的偏旁。
與燕象征春天相對,鴻常常用來象征秋天。比如蘇轼的詩說:“有如社燕與秋鴻,相逢未穩還相送。”梅堯臣的詩說:“春燕不時來,秋鴻今始至。”都是春燕與秋鴻的對比。
但實際上在秋鴻的概念上,鴻字多是指鴻雁。鴻雁一詞拆開來講:鴻是天鵝,雁是大雁。但古人說到鴻雁,往往指大雁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鴻也可以指大雁,鴻雁也可以專指大雁。
大雁的“雁”字也是“應(應)”的本字,其義可能來自雁鳴的回應,以及應時的遷徙。
篆字“雁”從“人”,而金文似與“人”無關,當是會意鳥鳴的回應。《說文》篆字收從“鳥”和從“隹”兩個字,《說文》和段注都認為這兩個“雁”字指兩種不同的鳥。段注說:“鴈從鳥為鵝,雁從隹為鴻雁。”也就是說,鴈是鵝,雁是大雁。段注又引毛傳說:“大曰鴻,小曰鴈。”由此可見,在古代很難區分天鵝和大雁。而中國的家鵝,據說就是由大雁馴化而來。以此,我們姑且把它們統歸為鴻雁。
鴻雁的文化含義大約有三個方面:一,守信,秋天南飛,春天北歸,從來不會失約。二,有秩序,在天上飛翔的時候,總是會排成各種隊形,看起來好像是在變換各種字,所以古人也把雁陣稱作雁字。三,據說大雁奉行一夫一妻制,對配偶極為忠誠。
中國古代常用大雁作為求婚的信禮,取的就是以上的文化含義。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三厭的觀念。所謂三厭,就是人不忍食用的三種動物,分别來自天上、陸地和水中。對應的動物是大雁、狗和烏魚。
狗是人類的夥伴,是人類最忠誠的伴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沒有一隻狗會背叛自己的主人,所以食狗為不義,因此古人提倡不食狗。烏魚即水中的一種黑魚,據說烏魚産籽多而且有孝行,而孝是人間最基本的美德,所以食烏魚亦為不義。而天上的代表則是大雁,如上文所言,大雁守時、守秩序、守夫妻間的忠誠,是信義和忠誠的象征,也是一種義禽,所以人間不可食用。
三厭的觀念,正是人間美好感情的一種投射,在某些古人看來,能不能遵守不食三厭的信條,反映了一個人的人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