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圓桌派有關原生家庭的一期節目,也曾與朋友讨論過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有一些感悟。
有人說過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其實我覺得我自己還算蠻幸運,父母婚姻穩定,為人都蠻通情達理,與身邊幾個好朋友的原生家庭相比算是蠻幸福的。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原生家庭也曾多多少少的對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小父親就經常在外跑生意,很難得見一面,再加上父親不善言談,即使在一起相處也幾乎沒有語言上的親昵和行為上的關懷。所以在我整個童年父愛角色幾乎是缺失的,隻有零星的幾個片段。我知道父親很愛我,但他沉默。我和父親的關系一直到現在都處于一種很客氣的階段,比如我和父親在同一個環境内,氣氛會比較尴尬,我也能明顯的感受到他的尴尬。還比如我很怕麻煩我的父親,有次我腰傷複發,家裡當時隻有我和父親,我躺着不能動,想去看醫生,但是卻不好意思跟他說,最後隻好求助了朋友帶我去看醫生。大學期間我意識到我和父親之間是存在親子問題的,所以主動的去做改變,從自身開始,但是想恢複到和其他家庭一樣的親密親子關系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了吧,用年計算了。所以小時候沒有建立起來父女之間的親密關系,長大了之後真的很難再重新建立起來。
因為可能缺少父愛,所以導緻我性格從小就非常敏感、膽小、不自信,這些都是在我長大後與朋友相處中感受得到特别明顯的差異的。小時候有淘氣的孩子欺負我,我幾乎都隻能躲着,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反抗。初高中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同班男生相處,跟男生主動說過話的不超過一隻手,有的甚至高中同學3年沒有說話一句話。記得高中跑校,班裡和鄰班有幾個男生順路可以一起回家,但是奇葩的是我們高中幾乎每天一起回家但是我從來沒有主動跟人家說過什麼話,我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當時覺得自己就是個異類。還有就是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完全不會撒嬌,就很木讷很無聊。不過大學期間我開始自我反省和改變,這種情況已經好很多了。
人對上帝的想象最早來自于父親的形象。父親的角色對一個人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以後我結婚有了寶寶,我會督促我丈夫與孩子建立起來良好的親密關系。一定要給予孩童時期主要二大需求:歸屬感和确認自己的重要性。我會提醒自己不要把上一代原生家庭的錯誤在下一代重演。
圓桌派有一句話我十分認同,“歸因,不要歸罪”,我理解是出現問題要找到原因,找到根源再去治療,而不是說怪罪于其他人,看都是你害的,都是我原生家庭害的,所以我隻能這麼樣,沒有任何意義。歸罪思維定式是需要我們去警醒和克服的。很難,但有必要做。不要把自己駕到原生家庭犧牲者的角色,現在我沒有任何怪罪我父親的意思,我父親也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我非常愛他。他能讓我衣食不愁我已經非常感恩。
生而為人,我們要首先成為獨立的人,有思想有溫度。要學會和解,與這些負面的東西和解并慢慢修正,學會理解和原諒,成為一個新的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