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地瓜其他地方叫什麼

地瓜其他地方叫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11:59:32

植物的俗名不靠譜,就好像原來在農村叫一聲狗蛋,就有一大堆小夥子回應一樣。小蔥在南方指的是分蔥,在北方指的就是比較小的大蔥;情人眼中的紅豆是相思豆,而廚娘嘴裡的紅豆就變成了紅小豆。正因如此,林奈老爺子才開創了生物命名的雙名法。

不過,吾輩本是俗人,免不了依賴于俗名,所以這種叫法還将延續下去。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同一位好友争論過,地瓜是熟的好吃,還是生的好吃?作為正統北方人,我當然贊同熟的好吃,放在爐膛内或者灰堆裡,悶到地瓜皮略有焦糊,剝開皮,咬着裡面軟糯甘甜冒着熱氣的地瓜肉,那是冬天裡的一大享受。好友說,地瓜剝皮之後,切片就吃,堪比脆梨。我承認地瓜可以生嚼,但是生吃像梨是什麼鬼?

争執不下的時候,好友遁走,不多時拿回一個“壓扁蘿蔔”模樣的東西,扒皮切片,“喏,看看是啥味兒。”當時懵圈的我就在想,這個脆爽多汁的玩意兒也是地瓜?

豆子家的“薯”

其實,我們說的都沒錯,我說的地瓜是紅薯,而好友說的地瓜則是涼薯Pachyrhizus erosus)了。它們倆的共同點是都長在地下,并且都來自美洲。隻不過這涼薯并不是旋花科的植物,而是豆科植物。是的,涼薯是與大豆、綠豆、小紅豆一家的豆科植物,隻是這些通常的豆科植物都是以種子和豆莢供給我們的餐桌,即便是在地下生長的花生也是如此。以塊根為食用部位的豆科植物真是少之又少,不要說是在中國,就是放眼全世界,也沒幾種,涼薯就是其中之一。

涼薯的老家在熱帶美洲北緯20°到南緯20°的區域範圍内,當地人從很久之前就開始種植這種作物了。17世紀的時候,西班牙殖民者把這種作物帶到了菲律賓,随後在東南亞一帶擴散開來。很快,涼薯就擴展到了我國台灣,以及東南沿海等地。在後來傳播過程中,又一路向西,來到了廣西、貴州、四川和雲南。于是涼薯在中國也有了一串小名:豆薯、洋地瓜、沙葛(粵語)、芒光(潮汕話從馬來語借詞)等等。但是,囿于栽培條件的限制,中國北方的朋友對于這種特别的地瓜并不熟悉。因為有了開頭的那種争執。

生吃像脆梨,熟吃像土豆

涼薯的吃法分為生吃和熟食兩大類。在墨西哥,正宗的吃法就把剝皮之後的涼薯切成小塊,加上辣椒面、芫荽、檸檬汁、姜末、橙子丁、洋蔥涼拌。其實在熱帶區域,很多水果都有這樣的清爽版“沙拉”吃法,比如青澀的番木瓜和芒果都可以這樣來吃。吃起來倒是别有一番風味兒。

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生吃的方法更像是吃水果,就是直接吃。我們經常聽說一個俗語叫,霜打的蘿蔔賽秋梨,其實,完全沒有蘿蔔那種辛辣感的涼薯,風味倒是更接近秋梨。

除了生吃,涼薯也可以煮熟了吃。隻是煮熟的涼薯的滋味就乏善可陳了,類似于土豆或者山藥的味道。不過,用來炒肉片倒是不錯的選擇,旺火爆炒之後,仍然有脆爽之感,加上柔嫩的肉片,口感豐富。

就營養價值而言,涼薯和紅薯各有千秋。紅薯是以澱粉含量見長,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優秀之處了,但是涼薯卻有着不錯的維生素C(20毫克/100克)和膳食纖維含量,加上涼薯90%以上都是水分,涼薯倒更符合城市人群的需求。另外,涼薯的特殊甜味來自于其中的低聚果糖,這種糖類物質的甜度大概是蔗糖的30%-50%。能有助雙歧杆菌及嗜酸杆菌等腸内益生菌的繁殖。需要提醒大家一下的是,低聚果糖與其他膳食纖維一樣都有刺激腸道蠕動的功能,所以,吃太多是會拉肚子的。這大概是它被稱為涼薯的一個原因吧。

來瓶豆薯油,奔赴黃泉路

雖說涼薯的主要食用部位是塊根,但與其他豆科植物一樣,都會結出豆莢,并且豆莢裡面有“豆子”。這豆子的營養成分也不含糊,脂肪含量可以占到總重量的25%,高于大豆的平均水平。并且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占到了60%以上,這又是加分項。可為何豆薯至今都不是食用油供應者呢?全都因為它們的種子有毒

除了塊根,在涼薯的莖、葉、花朵,還有豆莢種子中均分布有一類叫魚藤酮的物質。這種物質的毒性原理是阻斷細胞對氧氣的利用。簡單來說,就是勒住細胞的“脖子”,把它們憋死,嚴重者會驚厥甚至昏迷死亡。好在,并沒有多少人對吃涼薯葉子有興趣,所以真正中招的人并不多。如果中毒,應該盡快催吐,并及時就醫,進行洗胃和相關的解毒處理。

地瓜其他地方叫什麼(這個地瓜)1

不過,正因如此,魚藤酮是個很有希望的生物農藥——高效、安全、低殘留是它們的特性,防治蚜蟲尤為有效。另外,在治療癌症方面,魚藤酮也展現了一些實力,研究正在進行當中。特别提醒一下大家,随意把它們當藥服用是很危險的事情。這就是涼薯版本的地瓜,集美食與農藥為一體的特别食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