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點亮學生成長路?編者按:由教育部主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分會和中國教育報承辦的第十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推選展示活動獲得者名單近日揭曉,包括10名年度人物、39名年度人物提名和149名年度人物入圍為了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引向深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充分發揮高校優秀輔導員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本版今日集中展示第十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先進事迹,敬請關注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專業點亮學生成長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編者按:
由教育部主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分會和中國教育報承辦的第十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推選展示活動獲得者名單近日揭曉,包括10名年度人物、39名年度人物提名和149名年度人物入圍。為了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引向深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充分發揮高校優秀輔導員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本版今日集中展示第十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先進事迹,敬請關注。
華中農業大學輔導員祝鑫:
編寫學生成長的“夢想書”
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輔導員祝鑫,2009年至今已送走三屆共942名畢業生。9年間,她撰寫1319封共計逾50萬字的書信,堅持“書信”育人關照學生;她開通“鑫曰心語”輔導員博客,迄今已撰寫440餘篇80餘萬字的博文,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高校輔導員“十佳優秀博客獎”,成為全國唯一蟬聯此獎項的輔導員;她創辦網絡思政輔導員工作室——“祝鑫工作室”,網上網下跨界融合,推送1000餘篇作品,與30000名師生同頻共振,吸引了60多所高校師生前來參觀學習;她的著作《鑫曰心語——當80後輔導員遇上90後大學生》深受學生喜愛。
祝鑫以“三色”育人踐行着立德樹人的使命。她聯絡教師,精心搭建起“紅色加油站”平台,推動教師教書育人與學生成長成才融合發展,營造全員育人環境。她堅持“藍色的堅守”,打通線上與線下育人。“無論網絡育人的載體怎樣變遷,對我來說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傳播。”祝鑫概括了她在網絡育人實踐中的摸爬滾打。她堅持“綠色的關愛”,用書信育人,與學生攜手成長。她為每屆新生量身規劃“悅行計劃·奮鬥書”;她給每屆考研學生送去包含鼓勵和祝福的“夢想書”;她為每個就業學生組建抱抱團,相互幫扶抱團公轉。9年來的細水長流,50多萬字1319封的書信,她在看似瑣碎的言語間關照和體察學生的喜怒哀樂,實現主渠道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延伸。
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沈菲:
開啟師生溝通的“心靈鎖”
同事常常戲言,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沈菲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的輔導員生涯就是一個不斷解答各類題目的“故事集”。
2004年,作為南師大廣告學專業的首屆畢業生,擁有豐富校内外實習實踐經曆的他,放棄了進入省級媒體工作的機會,留校做了一名輔導員。14年中,他始終堅持3條标準:一是充分掌握學生個體信息,努力走入學生内心深處;二是研究學生審美訴求,創新載體、内容和形式,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腦入心;三是密切聯系“兩個課堂”,将學工與教學從“兩張皮”變為“雙面膠”。
多年來,他堅持每天與1—2名學生面對面交流,同時通過多種新媒體平台與學生實時溝通。他較早嘗試用第三方軟件建立學生電子檔案,通過特長愛好、學校榮譽、獎助學金、學業記錄、談話記錄、重點追蹤等13個維度的記錄更新,輸入檢索關鍵詞,學生信息與談話内容在手機、電腦等終端随時可查,學生4年個性化成長軌迹清晰可見。在學校職能部門的鼎力支持下,這一模式得以推廣,現已通過系統開發,形成覆蓋全校的“學生大數據中心”。
“我的工作是為每個學生提供一把打開心房的鑰匙,而不是去配一把萬能鑰匙。”這是沈菲對輔導員工作的定義。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是魯迅先生的時代呐喊,也是沈菲的座右銘。他說:“輔導員的詩和遠方,就是千千萬萬學子的現在和未來。”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輔導員米娜瓦爾·胡吉:
抱緊民族團結的“石榴籽”
艱苦奮鬥,立志報國,用石油精神挑起幹事創業的大梁——這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輔導員米娜瓦爾·胡吉為少數民族學生繪制的成長藍圖,也是她始終堅守的育人初心。
2001年,米娜瓦爾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并留校擔任輔導員。學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在國家能源戰略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中西部邊疆地區。米娜瓦爾17年來奮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線,把黨和國家給予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愛薪火相傳,用愛播撒下石榴籽的種子,為培養“政治合格、堪當大任”的少數民族石油人才辛勤耕耘。她每年組織學生回鄉發聲亮劍,宣講民族政策;邀請專家學者為少數民族學生培訓,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組織開展“民族團結活動月”,促進民族團結;彙聚新疆内派教師力量,助推學生成長;打造“石榴籽”微信公衆平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學生成長。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各種極端思想對學生的滲透和腐蝕,米娜瓦爾對每一名在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了然于心,堅定維護着校園穩定和民族團結。工作中堅持用主流意識引領學生,用國家意識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7年耕耘築夢,6000多個日夜陪伴,10萬公裡栉風沐雨,米娜瓦爾用自己的努力帶動學生的努力,用自己的真心換取學生的真心,用自己的夢想引領學生的夢想,從她身邊走向社會的少數民族學生,正以自己的青春智慧成長為“大美邊疆”的建設者和國家“能源新絲路”的開拓者。
西藏民族大學輔導員仁青丹增:
鑽研思政教育的“繡花功夫”
成長在雪域高原,奉獻在雪域高原。10年來,仁青丹增在西藏民族大學累計管理32個班級,1623名學生。教育,成為他的天然職責和不二使命。
他獨創學生管理的“丹增理念”。仁青丹增有一條工作理念:隻有真正融入到學生生活,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靈,輔導員沒有上下班概念,隻要在校就是工作時間段。
他苦心鑽研思政教育的“繡花功夫”。對于民族高校學生思政工作,仁青丹增有着自己的感悟:“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太多的複雜訣竅,打鐵必須自身硬,你想讓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必須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仁青丹增的案頭,有着數不清的表格: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況反饋表、學生行為跟蹤分析表、學生學業表現曲線圖、談心談話記錄單、成長分析表……“無論網絡如何發達,不能丢掉傳統的笨辦法、老辦法,因為它們是做好思政工作的法寶”。
“民族團結要像糌粑和糍粑那樣,捏成團、聚成團、抱成團。”為了幫助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讓各族孩子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仁青丹增組織了“左右手”“搭房子”等場景協作互動活動,開展了“弘揚中華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與互聯網 ”系列活動,促進各民族學生彼此了解、相互欣賞、緊緊團結。
浙江大學輔導員王玉芬:
搭建國際化思政的“金字塔”
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8門專業課程,擔任碩士生導師,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在學院青年教師授課競賽中多次獲獎,在思克萊德、曼徹斯特等大學做訪問學者……很難想象這是一位高校輔導員的履曆,而這隻是浙江大學專職輔導員王玉芬工作經曆中的一小部分。
2016年,王玉芬成為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的第一批工作者。面對來自46個國家的189名留學生,要在文化差異中形成以中國為主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難度和挑戰可見一斑。
在王玉芬的努力下,國際聯合學院形成了本土國際化思政的金字塔型工作體系:以“正面教育”培育學生家國情懷,以素質發展提升學生全球競争力,以“中外協同”建構學生管理體系。她主動吸收外方教學優勢,讓思政課活起來;推動留學生在課程中體驗中國社會,走企業、下農村、進社區,身體力行閱讀中國社會這部大書,讓“中國國情課”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課程。
她将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中英文版本發放到中外學生手中,并邀請專家為留學生全英文解讀十九大報告。課後竟有不少留學生和外國教職工主動索取,稱之為“讀懂中國的最新文獻”。上海一大會址、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遵義會議紀念館等地,都留下她與中外學生的身影。
“借着中外學子彙聚的天然舞台,我要以最自然的方式讓中外學生一同感知中華文化的魅力。”王玉芬說。
燕山大學輔導員王銀思:
點亮師生相長的“七色光”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輔導員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燕山大學輔導員王銀思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16年間,她博采衆長,實地走訪全國20餘所著名高校,學習先進做法。她互通有無,多次受邀赴各地作能力提升專題報告,與1000餘名輔導員面對面,借鑒優秀經驗。她創辦“輔導員加油站”,精心拟定每期主題和交流内容,從提升自身到帶動同仁。
王銀思把大學生教育工作比作陽光。“陽光由七色光組成,缺少哪一種都不行。培養新時代有擔當的大學生,也需要多角度培養。”基于這樣的初心,王銀思創建了“七色光”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體系。以“赤心奉國”愛黨愛國教育為基礎,以“黃雀銜環”生命感恩、“紫芝眉宇”文明修身教育為前提,以“青雲萬裡”職業規劃、“綠草如茵”自我服務教育為抓手,以“橙黃橘綠”文體健康、“蘭芝常生”朋輩教育為載體,從細微入手引領學生。她樹立先優實踐楷模,推出四屆“風華機械人”榜樣人物評選活動,累計挖掘80餘名學生榜樣;她開展理論學習、求是創新、争先創優“三課堂”,覆蓋2000餘人。
“七色光”教育體系結出累累碩果。王銀思的學生畢業後,有遠赴邊疆、駐守國防的人民子弟兵,有紮根基層、服務群衆的人民公仆,有參與大飛機、天眼研制的科技領軍人才,還有熱愛教育事業、潛心問道的靈魂工程師,甚至有一名學生在讀博期間,放棄高薪兼職,無償擔任兼職輔導員。
中南大學輔導員袁世平:
學生叫他“萬能的袁導”
18年堅守立德樹人一線,以價值塑造為引領,以至情至精為兩翼,精細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深度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他是學生口中“萬能的袁導”。
“萬能的袁導”是中南大學輔導員袁世平。2000年,袁世平留校從事輔導員工作,先後帶過四屆學生,兼任分團委書記12年,累計帶班112個,學生人數4000餘人,累計指導、培養團學會學生幹部1000餘人。
袁世平注重思想引領,創建“1 1 2 1”學生黨建新模式,累計為5000餘人次主講黨課和形勢政策課。以學生為中心,對所帶4000餘名學生的情況了然于胸,擔任副書記後仍堅持與每名學生談心談話,甚至為信守約定錯過愛子出生,精準助力55名特殊問題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核心成員創建學生工作研究所,助推工作創新發展,獲教育部首批輔導員精品項目。推動創立學生工作委員會,構建全員育人體系,近4年籌集學生資助金600餘萬元。培養了捐獻骨髓的“最美新娘”劉子健,大二出版《紅心向黨》的柴小桠等一批又紅又專的優秀學生。
“教育是充滿愛的事業,輔導員工作是愛的奉獻。我是一個平凡的輔導員,但卻在從事立德樹人的偉大事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後,袁世平備受鼓舞,他更加勤勉工作,希望用更好的自己來面對最愛的學生和這份最神聖的工作。
哈爾濱理工大學輔導員任佳偉:
做學生夢想的“護航員”
“開啟學生思想和心靈,幫助學生樹立正确人生坐标”是哈爾濱理工大學輔導員任佳偉一直以來的職業夢想。
學生時代的專業學習和學生幹部經曆,讓任佳偉對輔導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懷着那顆初心,他堅定理想信念,打牢職業素養,情系學生成長,做好良師益友,終于成長為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隊伍中的佼佼者。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任佳偉努力從“懂理論的實踐者”向“會實踐的理論者”目标邁進。他主講的心理健康、就業指導課程堂堂爆滿;他公開發表本專業論文8篇,參與課題7項;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總決賽二等獎等各級獎勵12項;連續3年擔任省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評委;連續5年擔任省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主講教師;赴省内外30餘所兄弟院校與近千名輔導員同仁進行經驗分享。
為了将理想信念教育引向深入,他組建“砺劍實踐團”,帶領學生在實踐中樹立對人民的情感、對國家的責任和對黨的忠誠。他們的足迹從珍寶島哨所向人迹罕至的邊境線延伸,向密林深處的抗聯路延伸,向伏牛山貧困山區的蜿蜒山路延伸。7年間,他兩次擔起學校黨委賦予的重任,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在國防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培養過程中探索出一條“以思想引領促進行動自覺”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
多年的深耕細作,使他在學生工作崗位上創造出較為科學有效、可資借鑒的培養模式,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國防生“精英式”管理模式在全校得以推廣。
南華大學輔導員馬軍:
越平凡越不凡的“馬大姐”
2018年,南華大學輔導員馬軍迎來了自己輔導員職業生涯的第23個年頭。23年的風雨兼程,她寒來暑往;23年的砥砺前行,她任勞任怨。她帶着一身責任,攜着滿腔熱情,把時間給了工作,把生活給了學生。
在從事輔導員工作的8000多個日日夜夜裡,馬軍經常集多種角色于一身: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項目指導老師、知心姐姐等。她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工作中引導青年學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用愛心點燃學子希望,用責任成就學子夢想,用行動助力學生成才。
馬軍争做“懂理論的實踐者,會實踐的理論者”,在23年的繁忙工作中,實現了實踐與研究的完美結合,成為學校輔導員隊伍中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示範帶頭人物。她參加各類省級培訓班8次,獲得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獲評學校輔導員中唯一的正高職稱;成為教育部輔導員精品工作項目“‘馬大姐’心靈微時空”主持人、湖南省首批高校名師工作室負責人;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心理咨詢師。
20多年努力的沉澱,馬軍在工作中形成了“馬大姐”品牌,産生了比較明顯的輻射效應,如她的選修課總會超額,學生都喜歡和她聊天傾訴,僅2017年6月心理咨詢預約記錄就達到了41人次;她在工作中結合了家庭治療理念,許多學生家長或是學校的一些同行也都願意和她交流談心,得到了滿滿的信任和肯定。
沈陽工業大學輔導員李青山:
“望聞問切”把好育人脈搏
在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道路上立德樹人,是沈陽工業大學輔導員李青山堅守的使命。
李青山是一名講政治的輔導員。他是教育部“千名高校優秀輔導員‘雙巡’活動”成員,赴沈陽、大連、撫順、錦州、阜新多地高校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敢于“正面亮劍”,是李青山12年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工作的一個縮影。
李青山是一名會講課的輔導員。他是全校輔導員中唯一的遼甯省優秀教師,他将學生工作案例與科學理論緊密融合,課程頗具特色。12年來,他還為學生舉辦各類講座200餘場,他的課程和講座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務實,講究互動,深受歡迎。
李青山是一名會寫作的輔導員。他在文章中号召輔導員在黨的十九大的精神指引下讀懂立德樹人,用輔導員的智慧和故事引領學生成長。12年來,他在校報、校園網、微信平台上累計發表文章300餘篇,30餘萬字。
李青山是一名會“唠嗑”的輔導員。他喜歡與學生“唠家常”,他研究的談心談話“望、聞、問、切”四步法,在全校輔導員中進行示範和推廣。他也在實踐中成功聊出了30多名心理問題學生的“心裡話”。他常年以“悄悄話”的形式與學生談心,他将談心的經驗加以總結,公開發表論文《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工作的思路與方法探微》。
李青山是愛“串門”的輔導員。家訪是他的“家常便飯”,他走訪學生家庭100餘家,通過家訪為70多個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幫助30多個“雙困”學生成功“脫困”。他也被評為遼甯省“千名輔導員萬家行”活動先進個人。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5日第6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