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葉碧華 實習生梁饒川 廣州報道
近日,由美控智慧建築聯合億歐智庫共同發布的《中國樓宇自控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産值約達為7238.2億元,其中樓宇自控行業市場規模為71億元左右。
随着“雙碳”目标的确立,給節能建築、綠色建築提出了進一步細化管理的要求。上述報告認為,機場、軌道交通樞紐、酒店、醫院、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公共建築以及廠房等工業建築是樓宇自控系統的主要應用場所,“不僅用能量大而且對能源的質量要求高,很多設備需不間斷供電,還需要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因此傳統人工控制已難以保證安全節能運行。”
公開資料顯示,樓宇自控系統,又稱樓宇自動化系統(BAS),是一套以中央管理平台為中心,由符合标準的網絡,對分布于監控現場的區域智能分站(即DDC直接數字控制器)進行連接,通過特定的末端設備和各類傳感器,實現對樓宇機電設備集中監控和管理的專業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
其作用簡單來看,可以分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其中,直接經濟效益包括節省能源成本、人力成本、減少人工幹預、提高控制精度、減少響應時間等;而間接經濟效益則主要是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由于人員管理的疏忽等造成事故的比率等。
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如美國、日本、德國及歐洲其他發達國家,對能源管理的需求以及對降低公共事業成本的日益重視,持續推動樓宇自控系統的應用。當前全球市場中主要的樓宇自控供應商包括 Honeywell(美國)、Siemens AG(德國)、Johnson Controls International(愛爾蘭)和Schneider Electric(法國)等。
而中國的樓宇自控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當前市場主要有兩大需求,其一為存量市場改造,其二是新增市場的樓宇智能化。一般情況下,弱電工程占智能化工程總造價5%~10%,而樓宇自控系統占弱電系統比例約為15%。因此,上述報告預測,2021年中國樓宇自控行業市場規模大概為71億元左右,主要包含現場層、邊緣層以及雲層面的設備,以及前期的安裝調試、後期的檢修維保。
不過,上述報告也指出,盡管當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占據了樓宇自控行業的大部分市場,但中國供應商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據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亞洲城市化率将達到64.1%,2021-2026年間亞太地區樓宇自控控市場複合增長率将保持高增速和持續增長,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建築業的轉型以及地區政府的節能舉措成為驅動亞太地區樓宇自控市場增長的主要因素。”《白皮書》如是稱。
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信息與智能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肖建平在一個行業論壇上表示,盡管當前國家提出了“雙碳”目标,樓宇自控在建築能效提升和基礎數據的重要性更為不可或缺。“但時至今日,咱們行業工人公認樓宇自控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數沒有起到優化控制和節能增效的效果,存在重硬件、輕軟件,控制策略缺乏針對性,系統調試不到位等諸多問題。當然也存在後期環境維護人員缺乏培訓,及專業素質不足的問題。”肖建平說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針對我國樓宇自控行業的發展瓶頸,上述報告總結了六大方面,涵蓋:規範标準待明确統一、承包管理缺位存在弊端、不同建築參與者訴求分歧、運營維護環節脫節、多專業跨系統的深度集成難度大、本土化需求與使用習慣難适應等。
在美的集團副總裁、樓宇科技事業部總裁管金偉看來,未來樓宇自動化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本行業的叠代,更多是外部技術與需求正在推動,甚至迫使行業加速變革。“曾經僅是由機械和電器部件組成的産品,已經演化為複雜的系統,并以更多元的形式融合傳感、通訊、芯片、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他認為,中國樓宇自動化發展應結合中國建築的特色和實際運營場景,發揮我國在信息化、物聯網、制造研發等方面的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發展之路。
事實上,中國樓宇自控行業的機遇、挑戰并存。上述報告總結認為,一方面節能和控制碳排放對樓宇自控的精細化動态管理提出了全新課題,另一方面,伴随互聯網和物聯網成長起來的Z世代更渴望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系統級優化,減少對單個設備的人工關注。
“樓宇自控作為城市最基本單元樓宇的管理基礎,在未來必将成為整個數字城市的重要數據來源。”此外,在管理範圍上,随着物聯網的發展,樓宇自控也将不再局限于暖通空調等基礎建築設備的自動控制,而與其他物聯網設備相結合形成以建築功能空間為核心的建築空間自動化,進而從以設備為中心的樓宇自控進化為以空間功能和人的體驗為中心的樓宇自動化。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