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答謝中書書 書:書信
(2)五色交輝 交輝:交相輝映
(3)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俱:都
(4)夕陽欲頹 頹:墜落
(5)沉鱗競躍 沉鱗:指水中潛遊的魚
(6)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與:參與。這裡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7)實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指人間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遊的魚争相躍出水面。
(3)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3.“猿鳥亂鳴”一句中的“亂”字用得好,“沉鱗競躍”一句中的“競”字也用得好,你能說一說好在哪裡嗎?
“亂”和“競”兩個字,一方面表現了猿鳥、沉鱗的數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繪出猿啼鳥鳴聲音洪亮、長短各異,各類魚兒在水中争相躍出水面的生動畫面。
4.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No.7記承天寺夜遊(蘇轼)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相與步于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2)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蓋竹柏影也 蓋:大概是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隻是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張懷民。
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遊樂,于是來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隻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3.作者在《記承天寺夜遊》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描繪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現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曠達(或:雖遭貶谪依然曠達)的心境。
4.如何理解《記承天寺夜遊》文末“閑人”的含義?
“閑人”既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也表現出作者複雜的心境: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No.8富貴不能淫(《孟子》)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确實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焉:怎麼,哪裡
(3)以順為正者 順:順從 正:準則,标準
(4)與民由之 由:遵從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他們一發怒,諸侯們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就會戰争停息,天下太平。
(2)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禮,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義。
(3)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3.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以自己的喜怒哀樂行事,挑起天下戰争,這是崇尚強權,是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們不以正義為标準,不以天下太平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為理想。
4.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間的不同。
“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隻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内心的仁、義、禮的堅守,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No.9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傅說舉于版築之間 舉:選拔、任用
(2)管夷吾舉于士 士:獄官
(3)百裡奚舉于市 市:集市
(4)空乏其身 空乏:财資缺乏
(5)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 亂:擾亂
(6)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 作:奮起。這裡指有所作為
(7)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發:顯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指在國外 敵:匹敵、相當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上天将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
(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過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的才幹。
(3)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一個人的想法,隻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4)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了解到這一切之後,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樣的共鳴?
【示例】要有危機意識,不要貪圖享樂;磨難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No.10桃花源記(陶淵明)
1.劃分下列句子的誦讀節奏。(每句标一處)
(1)武陵人/捕魚為業
(2)忘/路之遠近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緣溪行 緣:沿着,順着
(2)漁人甚異之 異:對……感到驚異
(3)落英缤紛 缤紛:繁多的樣子
(4)欲窮其林 窮:盡
(5)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6)屋舍俨然 俨然:整齊的樣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
(8)具答之 具:詳細
(9)不複出焉 焉:兼詞,相當于“于此”,從這裡
(10)遂與外人間隔 與:介詞,跟,同 間隔:隔絕、不通音訊
(11)便扶向路 扶:沿着、順着 向:先前的
(12)詣太守 詣:拜訪
(13)欣然規往 規:打算,計劃
(14)尋病終 尋:随即,不久
(15)問今是何世 何:疑問代詞,相當于“什麼”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4)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村裡人囑咐他說:“這裡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4.(2019•安順)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聽了之後為什麼“皆歎惋”?
桃源外的世界依舊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概括)
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樂。
6.《桃花源記》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請簡要概括。
反映了作者希望沒有壓迫、剝削和戰亂,民風淳樸,人人自由平等,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
聲明:本文轉載和整理自網絡,僅供學習和參考使用。侵删。,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