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這一性别所遭受的歧視是男性永遠也無法想象的,包括我。所以我以前對于大部分領域的認知都在模糊性别,如同模糊民族一般。
性别平等,甚至在一些沖突的場合和話題上,我會毫不遲疑地選擇支持女方的立場,不是因為女性至上主義在作祟,而是因為女性在現實當中的弱勢地位讓我不得不支持她,為關乎性别權益的話題貢獻我自己綿薄之力以促使男女性别盡快平等。
我相信凡她人經受的,我必經受。除了生理差别,其他都是人心在作祟。
然而以前覺得一定程度的性别模糊有助于兩性環境的改善,就像模糊民族認同一樣。
但近期發生的兩性對立事件讓我意識到性别模糊非但不會改善兩性問題,反而還會激化矛盾。
思來想去,對待方式恐怕唯有直面兩性問題的核心矛盾,達到平等觀念的強化。
而其核心矛盾就是父權制社會所謂的由性别決定其身份認同以及道德觀念。
兩性的群體性偏見于父權制社會可謂根深蒂固,想要徹底改善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國家高層及社會各界人士的一緻努力,通過教育、文化等方式垂直深入,使社會大衆觀念潛移默化發生日積月累式改變。
02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且大多數國民能夠不靠體力勞動也能達到溫飽線的時候,便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趣味與愛好。審美自然也就多元化了起來。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包容性就越強。所以,少年娘,則說明中國至少在經濟方面是變強了,更具包容性。
這也是我一直支持女性平權運動的主要原因。
男女平等不僅是幫助女性提升地位,也是為了我們男性同胞可以掙脫世俗套在我們身上的用以扼制我們個性體現的不必要的枷鎖。
歸根究底,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陰柔或陽剛,隻有兩者相結合,方能成為一介完整的自我。
不然,隻是一味地隐忍,而不懂得如何宣洩情感,甚至連最基本的情感表達都不曾習得,那麼不會抑郁就怪了。
03
我認為不僅是女性需要看波伏娃的《第二性》,還有男性也得從中知道當今處于工業社會,怎樣才能更好地促成男女平等,而不是基于父權制社會的傳統思想,把女性置于次要且客體的地位,甚至以物化她們為樂,如此一來,思想觀念必将反噬男性同胞們自身。
真正的女權主義所倡導的從來都是男女平等,而不是讓女性淩駕于男性之上,一味地将其以污名化,試圖解構、消解它真正的涵義,無疑是助長了父權制的威權且極端的思想觀念,不僅認為女性是非理性的、非主體的,還要求男性必須是理性的、主體的,強化了兩性于傳統思想的刻闆印象,這必然導緻兩性于個體能力展示方面的大潰敗。
由于兩性在生理、心理以及處事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現實裡的男女平等現象幾乎不存在,男性所恐懼的女性逐漸成為主體身份從而代替甚至剝削男性的現象出現亦沒有存在的必要。
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兩性平等,任重而道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04
女性加入生産力并從曆史的客體身份逐漸過渡為主體,于工業社會裡憑借較為出色的勞動輸出形成高度的價值及身份認同,可以與男性于勞動輸出方面一較高下,且深刻改變着社會的權力結構與利益關系。
于未來,女權主義即兩性平等的促成必将大大改善由父權傳統觀念所造成的社會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群體性情況,進一步達到合理優化。
我本人就十分欣賞有野心、事業心很強的女性。
竊以為隻有當女性與男性一道成為創造的主體,社會才會充滿活力與希望,而不是以壯大某一群體的利益去單方面地打壓另一群體的有差别階級福利社會。
05
如果你看過第二性,那麼你應當知道,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男女于自然界的生理性别亦是平等的,且于生育方面分工極為明确。
遺傳基因少了任意一方的參與皆不可形成生命體的本源即受精卵,且細胞分化的載體乃是卵子的細胞核,而非精子頭部攜帶的脫氧核糖核酸。
也就是說,“你從誕生起就得經曆一次競争”的說法不具有生物學基礎,而是“你自誕生起就是幸運的,慵懶地等待‘如意郎君’,且沒有經曆過姐姐們生前望夫不及而被經血裹挾排出體外”。
單純受事實主體的成分而論述女性不具有男性所擁有的特性,實在過于片面化,且免不了性别刻闆印象加深的趨勢存在。
父權思想對一切事物施以權力建構的幻想不僅該适可而止,而且更應該全然到此為止了。
緻力于将雄性極具侵略的特性淩駕于社會風氣的任何層次之上以彰顯其優越,本就違背社會其他多元化主體的意志,實屬非福利社會所為。該盲目崇拜應與有違性别特征的刻闆印象一道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之于雄性,異性并非物化的,其等仍屬人類。除生理構造與自然遺傳基因分工的不同,兩性無本質差别,一般雄性所能承擔的,雌性亦能承擔,且均可出色完成。
雌性從父權思想的糟粕解放至現代工業社會以形成兩性平權的新倫理觀念,之于雄性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不必再受雄性生來承擔一切的父權思想所束縛,減輕身為雄性的負擔,緩解傳統賦予的養家糊口的壓力。
所以,兩性就平權問題,應握手言歡、将心比心,同樣都是父權思想的受害者,又何苦彼此為難呢?
06
性别平等之于女性的教育與觀念的改進有顯著進步,但現實社會體現出的種種問題反映出性别平等的具體落實依然困難重重,原因恐怕并不在于女性自身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強化,而在于男性對父權觀念結構的消解作用始終沒有發揮到極緻,甚至一直在原地踏步。
造成此現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女性作為社會生産或消費的主體性被弱化,而在于男性在性别平等觀念方面的停滞不前。
不隻是中國,整個東亞乃至全球的一部分男性皆認為自己身為男性所遭受的社會負面影響要遠大于女性,即把自身看成受害者,從而賦予加害女性這一事實譬如家庭暴力以合理性。
然而無論女性是否為社會負面影響的主要承擔者,亦不可成為男性作為受害者所做的一些極端行為的合理依據。
這種基于性别二元對立的父權結構、等級以及秩序乃是舊社會父權思想的遺毒、糟粕,其不可成為極端保守主義者的合理主張,亦是推動性别平等觀念的最大桎梏。
随着時代的進步,女性可以“男性化”,然而男性卻為何不可以“女性化”,或是其“女性化”所遭受的謾罵與侮辱甚至比“男性化”了的女性更多而顯得更為不堪?
私以為,這種性别對立的主體與客體已不僅局限于兩性之間,還包括同一性别内部歧視與侮辱的普遍性。若要徹底破除這種權力結構,惟有從“統治關系模式”轉變成“夥伴關系模式”,緻力于推動兩性平等的社會觀念、相關法律以及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方才能夠解決兩性對立的本質問題,以及其所造成的于現實社會的根本矛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