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炫的彩繪護目鏡、可以消失在土裡的“小白鞋”,用土豆、玉米為原材料制作的可降解口香糖……北京化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系列“黑科技”産品,學校學生體驗過後直呼“太強了!”
3D複印彩繪護目鏡
前不久,北京化工大學教務處、機電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系、工程訓練中心聯合舉辦了科教融合實踐育人成果展暨“北化師生喜迎二十大,彩繪萬副護目鏡”系列活動。
活動中,同學們聚集在展台前,挑選自己喜愛圖案的彩繪模貼在“3D複印”護目鏡上,紛紛戴上合影留念,稱贊“太酷炫了!”
小編了解到,彩繪護目鏡由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利用自主研發的“3D複印”智能模塑成型技術生産制造。
“3D複印”是高分子材料最重要的加工方式之一,學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與先進制造(英藍)實驗室主持研發的系列化“3D複印”智能成型裝備使我國徹底打破國外技術和市場壟斷,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
“3D複印技術以模塑成型為核心,通過掃描、制模、成型一體化的智能系統構建,實現具有複雜結構特征光學級零件的三維立體快速複制。”機電工程學院教授謝鵬程告訴小編, 3D打印技術大家十分熟悉,它通過材料的逐層累加可以做出任何複雜結構的産品,但是效率低、精度差、成本高。而團隊提出的“3D複印”技術卻能極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受3D打印的啟發,我們首次提出了3D複印的概念,模塑成型裝備就像複印機一樣,模具一開一合就完成了一個立體産品的複制,生産一副護目鏡隻需30秒。”謝鵬程說道。同時,這項技術已在各種光學級塑料零件生産制造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汽車車燈組件、全塑天窗,手機精密鏡頭組、高端樹脂眼鏡片等。
早在四年前,謝鵬程所在英藍團隊就已經在探索建立圍繞産業鍊、創新鍊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的倡議和推動下,國内首家“中國塑機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北化建校六十周年時正式落戶昌平新校區,超過20餘家企業捐贈了30餘套高端裝備,放置在學校工程訓練中心為同學們創新實踐提供最好的平台。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謝鵬程帶領團隊克服困難,利用“3D複印”技術應急生産了1萬多副護目鏡,全部捐給了武漢抗疫一線,為前線抗疫工作人員提供急需的防護物資。
“大學階段所有工科學生都會參加工程訓練環節。傳統工程訓練課程僅以金工實習為主,隻能做個金屬錘子,這一傳統代代相傳延續了幾十年。”依托團隊研發的“3D複印”技術,謝鵬程直接将防疫護目鏡智能生産線搬上了工訓課堂,傳統金工實習也轉型升級為現代“高工實習(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藝實習)”,很好地滿足了現代制造業對于高端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
去年,高工實習課程更是面向所有工科學生開放,每學期2500名同學都能獲得一個自己親手制作的護目鏡作為紀念品。
今年臨近國慶節時,同學們想把喜迎二十大的心情通過彩繪的形式,體現在自己親自制作的護目鏡上。藝術系的同學們負責彩繪創意設計,工科同學負責護目鏡3D複印。通過在彩繪貼膜上打上激光微孔,既不影響視覺又十分美觀。“科研成果支撐實踐教學,’藝工結合’展現北化特色。”謝鵬程說道。
在活動中,一幅幅彩繪護目鏡擺在展台上,吸引了很多學生的目光。有參與生産的同學在朋友圈中驕傲的曬出戴着彩繪護目鏡說道,“不得不感慨3D複印技術太牛了!”還有打卡彩繪護目鏡的同學表示,“太強了,确實好看,很有科技感!”
護目鏡還僅是個開端,謝鵬程謀劃的利用“3D複印”技術生産創意産品水晶手機支架即将上線。未來學生們親自參與從“創意設計”到“生産制造”的一系列新産品,将源源不斷的成為實踐教學課堂的新内容。
最近,謝鵬程還在思考:當學生拿着自己現場生産的咖啡杯去接一杯自己釀的啤酒,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看着昌平校區工訓中心隔壁的啤酒生産線,謝鵬程誕生了這個有趣的想法。
他半開玩笑地說:“啤酒我們已經喝過了,啤酒杯智能化生産線也已調試完成,舉杯共飲的時刻即将到來。”在謝鵬程看來,這不僅是科研成果轉化帶給學生的成就感,也是學科交叉成果最直接的體現。“現在流行DIY(自己動手制作),那就讓我們的學生也來DIY。”這對學生的啟發和收獲比純粹的課堂理論教學要生動得多。
能消失在土裡的“小白鞋”
白色的鞋底、鞋面,搭配綠色的走線級一顆椰子樹圖案,誰能想到這樣一雙簡單的小白鞋,實際上是款“黑科技”——其鞋底的原材料,由土豆、玉米、澱粉發酵而得;穿舊後,把鞋底埋在土裡,經過半年左右時間,它會變成水和二氧化碳,直接降解掉。
今年,北京化工大學張立群院士、王朝教授科研團隊開發出了全生物基可降解鞋,并将首批初期500雙鞋子,送給了學校學生和後勤保障人員。
據了解,長期以來,由于國際上沒有可生物降解的橡膠材料,難以制備可生物降解鞋底,嚴重限制了全生物降解鞋的發展。而中國每年可産生多達近10億雙的廢棄鞋,如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和處理,極易對自然環境造成威脅。
“不光是鞋底,還有輪胎等橡膠制品,都存在難以降解的問題。那時候我們就在想,能不能開發出一種新型可降解的橡膠材料來代替傳統橡膠材料,既能解決生活用品淘汰後的污染問題,又能解決橡膠領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從2019年起,王朝教授團隊成員聚焦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以“創新,低碳,環保,健康”為理念,緻力于開發全生物基可降解鞋。
按照國家标準GB/T19277.1-2011,通過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可降解鞋鞋底橡膠在130天内70%以上完全變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産生污染。
經過幾年的研究,北化工的科研團隊做到了。
其實在更早之前,團隊已經可以利用從土豆、玉米這些澱粉類的植物中發酵出來的成分,制作生物基的聚酯橡膠。但鞋底有它的特殊性,要耐穿、耐磨、有彈性、軟硬适中、能和鞋面粘合住。對此,團隊展開了一系列的粘合實驗和生物降解性能實驗。
“鞋底既要可降解,又不能降解太快。鞋子穿一個月沒了,那也不行。”王朝說,團隊将鞋底放進土壤、河水、海水中,分别進行實驗,不斷記錄鞋子的降解速度,并在後期配方中不斷調整,提高穩定性。
一般來說,将鞋底進行90度彎折大于5萬次不斷裂,才能證明鞋底的質量沒問題。為了既保證鞋底能夠承受一定強度,同時兼顧耐磨、防滑的特性,團隊又不斷調整材料。
第一波鞋底硫化過程中,由于鞋底太厚導緻硫化程度不夠,在放了一段時間後,鞋底出現降解變軟,手指一扣就扣下來了。
第二批進行工藝改進後,雖然硫化程度夠了,而且穩定性也變好了,但是鞋底又太硬了。
……
在研發的過程中,鞋子的樣品一波一波做出來。直到團隊終于成功做出了樣鞋,大家又親身穿着可降解鞋子踩在雨水裡、泥土裡……一段時間過後,鞋底完全沒有變化。這款“小白鞋”的研發,終于成功了。
在進行小批量生産後,團隊将小白鞋送給了北化工的同學們,還特意做了小程序,讓學生反饋情況。
“開始我們收到的反饋結果并不多,後來我們去問才知道,有一半學生說,都沒舍得穿。我們就跟大家說,穿完了還給換新的!”王朝說,後續,他們還會不斷根據學生的反饋,對配方進行調整。
“鞋子放幾年也不會有變化的,但埋進土裡就不行了,慢慢就降解掉了。”王朝介紹道,在學校發布了這項成果後,很多鞋企都找來尋求合作,還有一些做手套、瑜伽墊、橡膠護具的廠家,也都對可降解材料有同樣的需求。
“黑科技”口香糖也可實現降解
過去,口香糖被亂吐在地上,無法降解,清理麻煩還不易清幹淨。利用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膠材料,同樣可以開發可降解的口香糖。
可降解口香糖的原材料,同樣是從土豆、玉米種發酵出來的,嚼在嘴裡放心。而且就算是吐在地上,經過1、2個月左右,也會完全分化為水和二氧化碳。
“我們自己已經做出來一批口香糖了,雖然從表征性能結果上看和市場上的口香糖相似,但我自己嚼過後發現,嚼着嚼着就軟了,咀嚼性還不太夠。”王朝說,如果未來能尋找到一個好的口香糖合作夥伴,就可以将可降解的口香糖也推向市場了。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葉婉
編輯/高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