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吃什麼刺激性的東西,胃卻一直疼,一開始還能忍忍,後面忍不了了,隻能吃胃藥,但是藥也隻是管用一小會兒,不吃就疼,疼得我能在床上打滾。實在受不了了,所以趕緊來看看,現在癌症這麼多,我才28歲,不會是胃癌吧?”阿俊在醫生診室裡焦急地詢問道。
醫生先安慰阿俊:“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小到吃錯東西,大到腫瘤侵襲,具體原因還得做個胃鏡看看,你先别自己吓自己。”
胃痛很常見,病因卻不同
胃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胃本身出了問題導緻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内髒問題引起的。胃本身引起的胃痛包括:
其他内髒問題引起的胃痛包括:
此外,情緒焦慮或精神壓力大,也會導緻使胃液分泌失調,引起胃粘膜供血減少,從而造成胃痛。
因此,即便出現簡單的胃痛,也要注意辨别病因,才好對症下藥,避免藥不對症,反而延誤了病情。
胃癌盯上年輕人,這種胃痛要警惕近年來,全球胃癌的發病率不斷增長,據統計,每111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胃癌患者。我國的胃癌發病情況也不容樂觀,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而且男女比例為3:1。雖然随着年齡的增長,胃癌的發病率不斷增加,但是胃癌同時也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專家指出,與30年前相比,年齡在19-35歲青年人群中,胃癌的發病率已經翻了一番。
為什麼年輕人也容易被胃癌盯上呢?除了常見的遺傳、性别等因素之外,年輕人經常熬夜、缺乏睡眠、暴飲暴食、壓力過大等,都是導緻胃癌高發的危險因素。而且,年輕人仗着自己身強力壯,對胃痛的重視遠不及中老年人,導緻胃癌誤診、漏診的幾率非常高。
很多人以為胃癌早期的典型症狀是胃痛,其實并非如此。臨床上,大部分胃癌早期都不會出現明顯的胃痛,等到胃痛發生的時候,病情已經開始進展,然而還有部分人以為是普通的胃痛,延誤了治療,治療難度也更大了。所以,及早發現胃癌,一定要學會區分普通胃痛和胃癌引起的胃痛。
胃痛間歇性發作,偶爾疼痛,發作過後就恢複正常,尤其在進食後出現這種症狀,很有可能是吃錯東西引起的胃痛。如果剛開始每次進食之後,上腹部飽脹、疼痛,但是躺下睡覺時不痛,逐漸發展為進食後、睡覺時都疼痛,而且具有持續性,很有可能就不是簡單的胃痛了,而是胃癌的征兆。
胃癌的典型症狀,就是持續性胃部隐痛,即使服用了胃藥,疼痛症狀也無法緩解。
除了胃痛,胃癌的常見症狀還包括:
1.便血,具體表現為大便呈褐紅色或黑色。
2.食欲下降,看到食物就産生厭食心理,明明肚子很餓,卻什麼也吃不下。
3.體重驟減,明明沒有可以控制飲食,體重卻出現不明原因的減輕,可能與體内的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搶奪營養有關。
4.胃腸道不适,腹脹、腹瀉、便秘、胃灼熱、泛酸、消化不良等。
若出現持續性進展的胃痛,以及有伴随以上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排查病因,切勿一拖再拖。
胃鏡,發現早期胃癌的重要幫手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胃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至關重要。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超過90%,然而到了進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就隻有20%了。再加上早期胃癌缺乏明顯的症狀,所以隻有通過早期的篩查,才能及時發現胃癌的征兆,以便采取應對措施。
目前,胃鏡檢查是診斷胃部疾病的金标準。專家指出,胃癌篩查參與率和胃鏡檢查依從性是決定胃癌篩查效果的關鍵因素。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隻有出現了疑似胃癌症狀的人群才有必要做胃鏡檢查。胃癌的發生是悄無聲息的,即使隻有輕微的症狀,也很容易被混淆為普通的胃病或其他疾病。
因此,中華醫學會消化内鏡學分會膠囊内鏡協作組委員、沈陽第四人民醫院内鏡中心韓笑主任建議:年齡在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感染了幽門螺旋杆菌、長期飲食不規律等4類胃癌高危人群,即使沒有出現不适症狀,也要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如何養好胃?腫瘤專家給出建議
當然,胃癌的預防任重而道遠。我們不但要密切關注身體的異常情況,以及定期有針對性地進行胃鏡檢查,還要學會養好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醫師孫躍民給出了5點養胃小建議:
如今,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但是我們絕不能以“忙”為借口,而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這樣胃痛可能是胃癌!胃癌的6個典型症狀要記住》.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21-04-20
[2]《“無症狀”也要定期做胃鏡》.健康時報.2020-04-24
[3]《什麼是養胃的正确打開方式?》.人民網.2021-04-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