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仔挨鬼附身了,找人“做法”都沒用,怎麼辦?!
小李今年13歲。3年前的一個晚上,他在入睡2小時後自行起床,到家裡的客廳轉了一圈後又自行回床睡覺,第二天卻完全不記得這事。此後,大概每隔2-3個月,小李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家人曾認為小李是被鬼神附身,甚至給他進行“驅鬼”,但沒有效果。在“做法”之後,有一次小李仍舊半夜起床出門,在自家院子遊蕩半小時才由家人引導回家。
這樣的症狀在最近半年裡發作得更頻繁,于是小李的父母帶他來到廣西腦科醫院睡眠醫學科門診就診。
接診的是睡眠醫學科主任潘麗妹。潘麗妹詳細詢問後了解到,小李平時自感學習壓力大、與同學相處不太好、晚上睡眠時多夢。經過相關檢查發現,小李的多導睡眠圖顯示,發病時處于非快動眼睡眠(NREM)睡眠3、4期,常見于夜間睡眠前1/3階段NREM期結束時,腦電圖在發作時可出現高波幅慢波。
潘麗妹診斷,小李患有兒童睡眠障礙領域常見的一種疾病——“睡行症”。
睡行症也被稱為夢遊症,是一種在睡眠中起床在室内或戶外進行一些簡單活動、睡眠和清醒同時存在的一種意識改變狀态。發作時表現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應性及運動技能,可以走動、做一些動作,多數情況下會自行或在他人引導下回到床上。無論是即刻清醒或次日醒來,均不能回憶起睡行行為,常發生在入睡後90~120分鐘的深睡期。
這類病症在兒童期發病較多,可達1%~5%,以男孩多見,有些患兒伴夜驚症和遺尿症。成人發病率則低于1%。
起病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睡行症有明顯的家族傾向,家族中可出現多人患該症。
神經發育不成熟
此病可能與神經發育不成熟有關,有的患兒腦電圖慢波增多。随着年齡的增長,腦電圖改變也逐漸消失。
心理社會因素
家庭關系不和、親子關系欠佳、情緒緊張、恐懼、焦慮等,也可能造成發病。
有何治療手段?
目前暫無特效治療方法
對于兒童患者來說,随着神經系統逐漸發育完善,一般症狀會自然消失。
治療以預防傷害為主
患兒症狀發作時,應引導其回到床上睡覺。如果并無傷人或自傷隐患,不要試圖叫醒他,隔日也不要告訴患兒,以免加重患兒的心理負擔;如果存在傷人或自傷的危險因素,則需要喚醒。
心理治療
如果發作與心理因素有關,那麼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澄清問題、清除心理因素的影響,可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藥物治療
在醫生的指導下,發作頻繁者可使用鎮靜催眠藥物以減少發作,如地西泮、艾司唑侖等;也可以試用抗抑郁藥物治療,如氟伏沙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孩子發病時,父母如何處理?
避免焦慮
避免因患兒偶然出現睡行行為而引起焦慮緊張的情緒,以緻使睡行症狀加重。
注意看護
如果發作次數不多,則一般無需治療;但發作時應注意看護,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高質量陪伴
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培養孩子強大的抗壓能力。
尋求醫生幫助
如果發作比較頻繁,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建議到專科醫院睡眠醫學科進一步診治。
聯系方式
睡眠醫學科一病區:0772-3176478
睡眠醫學科二病區:0772-8250921
供稿 丨 潘麗妹
編輯 丨 遊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