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趙秀蓮是黑龍江省海倫市向榮鎮向新屯的一個貧困農婦。
2018年的夏天,當房前院裡的玉米正在奮力抽穗時,趙秀蓮的男人死了。在此之前,她的男人已經癱瘓在床22年,唯一的兒子遠走長春,一年回不了一趟家。
“太難了,孩子,大媽我太難了。”趙秀蓮見人就說,絮絮叨叨,像個瘋婆子。
這個不足50戶人家的小村莊,不合時宜地出現在東北那一望無際的大豆和水稻田中央,卻不曾想,在這個深度貧困縣,一個令人吃驚的、畝産1000美金的種植項目已經初見成效。
一貧如洗
确切地說,趙秀蓮甚至連自己的年齡都記不準确,她猶豫了一會兒說,好像是65歲吧。
活了大半輩子,趙秀蓮從未離開過黑龍江,記憶中去得最遠的地方,是十幾公裡之外的縣城海倫。
去年,癱瘓22年的老伴離世之後,她更是了無牽挂,唯一的兒子遠在長春打工,幾乎不願回家,勉強回去,也是住兩天就走。最近一次見面,是趙秀蓮扭傷了腰,上縣城拍片,兒子匆忙趕回來取了片子,連家也不回,扭頭又走了。
他對老母親是有怨言的。
東北農村的孩子結婚都早,稍微有點條件的家庭,20歲就能把孩子的婚事給操辦了,但趙秀蓮的兒子直到35歲才找到媳婦兒,還是自己從外地找的,原因無非就是窮。
在海倫這地兒娶媳婦兒,得事先準備房和車,還得有三金(金戒指、金項鍊、金手镯),缺一不可,湊齊了少說也得四五十萬的支出,沒錢的人家還能四處舉債,但趙秀蓮連能借錢的人家都找不到。
她幾乎孑然一身,隻剩那兩間小平房和一畝多的黑土地,是她最眷顧的,房子在那兒站了60多年,跑不了,地裡的收成能讓她溫飽,她看着安心。在泥濘的村道上溜達時,趙秀蓮逢人便說,“俺家這院子好啊,地上鋪的磚雖說都是窯頭,但拼出了花兒,俺家這地老肥了,一輩子的收成全都靠它。”
其實,她那幾間平房的牆壁已經裂到能伸進去一整個胳膊,露出她二舅年輕時用黃土拌着稻草堆起來的牆皮,房前屋後的自留地倒真有一畝多,兩季玉米一季小豆輪着種,平時種一季笨玉米,最好的收成卻不過一千多塊錢,小豆行情好的時候,能出兩千,“那就妥了”。
遇上水災,一年的收成就幾乎打水漂,窮到過年都揭不開鍋。
在她的平房裡,唯一的電器是一台不能用的電視機,擱在牆角當櫃子。老炕頭用了幾十年,亂糟糟的,沒有下腳的地方。
背着電飯鍋去創業
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曲加利在遼甯當了兩年通訊兵之後複員返鄉,他的老家在海倫市百祥鄉百信村八組,離趙秀蓮家20公裡路。
曲加利家裡人丁興旺,一家八口人,有六個孩子,除了父親一個人有國家供應糧可以吃之外,其餘七人都要去生産隊排隊領糧。
雖說爺爺是當地的大隊書記,但是家境卻實在不敢恭維,泥炕上連一張像樣的炕席都沒有,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黑土背朝天,靠種地勉強度日。
其實,在曲加利外出當兵的時候,老爹就告訴他,别回來了。他的爺爺當初送他去部隊,就是想讓孩子離開這塊黑土地,但是曲加利還是回來了,理由卻讓人難以接受——因為想家。
回到黑土地,有且隻有一條出路,種地。那時候糧食不值錢,回去種地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遭災也沒有保險,沒有救濟糧,連白面都很少,他的爺爺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氣得不跟他說一句話,“别看現在種地掙錢,那時候賠錢,我爺爺不同意我幹這個,老一輩都是農村的,不想讓你回來。”
曲加利回東北并不打算簡單地種點地養活自己,他打算做大規模。他在自己屯兒跟鄉親承包了3000畝地,開始種玉米。
“那時候種笨苞米,一根賣一毛五或者兩毛三,但是沒有經銷商,打不開銷路,很多都虧掉了。”于是,他背上一個電飯鍋,背上一袋苞米,從黑龍江出發,一路往南,親自去推銷,見了經銷商就無償給人家煮,讓人家嘗。
直到2004年,曲加利的玉米生意才迎來轉機。
有一次,他背着電飯鍋和苞米到了上海,想進大商場卻被保安趕了出去,他隻好去街頭賣菜的地方,跟人打聽,終于找到了上海菜籃子工程的辦公室,經銷商嘗了他的玉米之後跟他說,大兄弟,你也别滿世界背着電飯鍋跑了,你給我發,我給你賣,“要一車,也就是12萬根。”
如今,曲加利的名字在東北玉米行業中已經家喻戶曉,“他們不一定認識我,但肯定都知道這個名字,隻要是做苞米的,不管是銷售還是加工,都知道我,在浙江做設備的廠家,都得知道我,不然設備根本賣不出去。”曲加利說。
他甚至對苞米的定價也影響巨大。在黑龍江綏化地區,“方圓一百多公裡的苞米要定價,都得給我打電話,廠家賣的時候要開會,找我一塊兒商量價格。”
他的玉米,還成功打入了日韓市場,生意越做越大。
先富帶後富
3年前,曲加利開始嘗試着在農場種植鮮食玉米,那時候,整個黑龍江綏化地區,種植、加工鮮食玉米的隻有兩家,曲加利認為這種“糖份高、口感甜,一個苞米解決一頓飯”的新品種将是玉米的未來。
這種玉米加工完之後的市場售價可以達到七毛五一根,比普通玉米高出三倍。
這一次,除了在自己的“大田”裡種植,他還想讓鄉親們在房前屋後的小菜園裡種,“年輕力壯都出去打工了,都剩下老大娘老大爺,手裡也沒啥錢,要是能把閑置的農家小菜園用起來,種上鮮食玉米,能給他們增收不少。”
曲加利覺得,自己富了,得帶動一方百姓。他老家的屯兒,已經響應号召,種上了鮮食玉米,“隻要一回家,老大爺老大媽總喊你,自己種的菜吃不了,賣也沒能力出去賣,孩子我種點苞米,到時候賣給你,你多少給我點錢就行。”
而此時,趙秀蓮的院子裡遭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有一半的玉米泡在水裡,爛了根,沒了收成。大雨不斷沖刷着她那間危房,雨水從屋頂的縫隙透下來,淋在炕上,趙秀蓮用幾個塑料臉盆接着水,把癱瘓在床的老公挪到角落裡。
以前天公作美,靠着地裡的收成,趙秀蓮一年還能有一千多塊錢的收入。但這一次,她真的沒錢了,“别說我家老頭子了,我自己腰也不好,吃藥的錢都沒了。”
鄉幹部跟她說,有一個種玉米的曲老闆,免費給種子,給技術,到時候還開車來收,價格給的高。她不信,怕種完了最後沒人給錢。曲加利說,其實他們有這樣的顧慮可以理解,“之前就有人讓他們種了東西,後來沒人來收,隻能政府買單,拿不到錢,他們也怕。”
一畝能賣一千美金
但這一次有些不一樣了,聚劃算的賣空計劃來到了黑龍江,并且把第一站放在了海倫,就賣當地的玉米。
今年上半年,阿裡巴巴要和海倫市政府要搞一個儀式,在整個縣裡物色了一圈,最後選中了趙秀蓮的院子。那是曲加利第一次見到趙秀蓮,他把一千多塊錢塞給了這個老大娘,算是院子的租借費用。這隻是看得到的收益,第二天,鄉裡來的人,就開始動手幫這個老太太翻新房子,平整土地,還給她拍了照片,做成了海報。
在海報上,趙秀蓮手捧玉米,笑得合不攏嘴。
5月18日,新一季的玉米開始播種,趙秀蓮也在自己的院子裡種上了鮮食玉米,她算得門兒清,“房前一共種了45壟,屋後還有40壟,每一壟種64棵,阿裡巴巴的人幫我算了一算,說今年我這院子能出一千美金,聽說美國人一塊錢頂我們這裡六七塊錢,是吧?”
玉米生長周期80天,在這三個月時間裡,趙秀蓮每天閑着沒事,就去地裡轉一轉,玉米抽穗了,她就去數一數,專家告訴他,一棵玉米隻能留一穗,雖然心疼,她還是把多餘的給掰掉了,專家說不能用肥,她嘴上抱怨“不用肥怎麼能長粒兒”,但還是嚴格照做。
“提心吊膽呀,你不按人家的标準種,萬一人家到時候不收咋辦?”趙秀蓮說。
“沒辦法,她得把錢捏在手裡才安心。”曲加利說。
8月29日,海倫玉米大豐收。聚劃算3天賣出了100萬穗鮮食玉米,成交額突破250萬,其中,淘寶第一主播薇娅在直播間僅僅用時30秒,就賣出了12000箱玉米。海倫市長也變身最強帶貨達人,上直播給大夥兒賣農貨。
聚劃算賣空和海倫政府共建了“海倫鮮食玉米”地标,并共同起草制定鮮食玉米行業标準白皮書,推動海倫鮮食玉米朝高品質方向發展。海倫模式的成功,還引來海倫周邊5個縣市政府觀摩學習。
僅趙秀蓮房前屋後的一畝玉米地,就為她增收了将近6000元錢。曲加利說,“收購當天在她的院子裡就把錢給她了,她就樂了,問明年還種不種了。”
今年,像趙秀蓮這樣,在自己家院子裡種玉米的農戶還有500戶,曲加利都按照5毛錢一穗收購,一共收了100萬穗,每戶農民平均下來能夠增收1000元左右。
以前,每年趙秀蓮都要留八條壟,全種黃瓜,柿子,茄子,辣椒,胡蘿蔔、大蘿蔔,大白菜,儲存起來過冬吃,“現在有錢了還種啥呀,不種了,夠吃就行了,想吃啥就去買。”
曲加利說,散戶種的玉米,比自己在大田裡集約化種植的成本要高很多,收購價也高不少,“但是人活着,又不是隻有掙錢一件事兒,咱少掙點,給他們加工一點,他們恨不得把家裡最好的菜都給你端出來,你還忍心去掙他們的錢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