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隔代祖孫相處

隔代祖孫相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20:58:23

隔代祖孫相處?隔代育兒家庭模式越來越常見,祖孫相處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受到關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域黨群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馬超統計的數據顯示,在有關家庭關系的心理咨詢中,隔代關系咨詢量占到30%,成為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經常探讨的主題而隔代關系的糾結點集中在教育方法、生活習慣和社交方式三方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隔代祖孫相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隔代祖孫相處(隔代相處正反例子對照看)1

隔代祖孫相處

隔代育兒家庭模式越來越常見,祖孫相處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受到關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域黨群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馬超統計的數據顯示,在有關家庭關系的心理咨詢中,隔代關系咨詢量占到30%,成為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經常探讨的主題。而隔代關系的糾結點集中在教育方法、生活習慣和社交方式三方面。

關于教育方法

A面

孫子問奶奶:“不是啥也由我嗎?”

12月10日,71歲的王愛秋和老伴又遭到14歲的孫子淘淘的數落。“你們不是從小就告訴我啥也由我嗎?現在怎麼了?不由我,敢情要由你們了?”這句話是這一年來淘淘每次數落老兩口的慣用開場白。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老兩口都無言以對。

“我們從小就帶着淘淘,幹啥都順着他。沒想到,把孫子養成個‘白眼狼’。”王愛秋哭着說。

兒子兒媳一直在南方工作,把淘淘留給王愛秋。

淘淘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說“不想離開奶奶爺爺”,王愛秋就沒送淘淘上過一天幼兒園。上小學後,淘淘總找借口不想去學校。隻要淘淘提出來,老兩口就同意。上初中,淘淘常常光明正大地逃學。兒子兒媳有時上課時間往家打電話,能聽到淘淘的聲音,老兩口騙兒子兒媳說,淘淘不舒服才沒有上學。

升入初二後,淘淘每天攥着手機不放。老兩口見了就會勸勸。可淘淘非但不聽,還反過來責罵爺爺奶奶。“我們把淘淘當成寶,一心想着尊重他的意願,誰知道,一步一步把孩子養成現在這樣。”王愛秋悔不當初。

B面

越洋電話裡,征求父母意見

樂樂今年上初一,從小品學兼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爸爸媽媽早點從國外回來,和他一起照顧爺爺奶奶。

“樂樂剛滿兩歲時,他的父母就去國外工作了。我和老伴就一直帶着他。”66歲的王廣成說。

自從帶上樂樂,他就和老伴約定:兒子兒媳不在身邊,但一定要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權利,隻要是關于教育的事情,絕對不越權,決定權要完全交給兒子兒媳。

樂樂3歲時,王廣成初步選了三家幼兒園,一家是家門口的公辦幼兒園,一家是騎電動車需要15分鐘的私立幼兒園,還有一家是需要乘坐校車的雙語幼兒園。“其實,我們倆中意家門口的那家,離家近,我們接送方便。”王廣成說,可兒子兒媳中意那家私立幼兒園。小兩口也征求老兩口的意見,但老兩口覺得,教育問題應該父母拿主意。最終,樂樂進了需要乘校車的雙語幼兒園。

“現在,每天下午放學,樂樂都要和他父母打越洋電話。”王廣成說,他們沒有因為距離而生疏,樂樂隻要有想法就征求父母的意見。老兩口發現,隻要是征求了父母意見的事情,小家夥就做得特别用心。

心理師分析

這兩個事例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兩個事例又呈現兩種結果:一種是爺爺奶奶完全由着孫子,初衷是想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另一種是爺爺奶奶尊重遠在國外的孩子父母的權利,沒有讓親子關系變得生疏。

在家庭關系中,父母權威的樹立至關重要,這既有利于和諧的家庭氛圍,又有利于培養孩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習慣。

關于生活習慣

A面

每天叫外孫女起床,快被氣死了

秦科的外孫女彤彤今年上高一,因為學校離秦科家近,就住在他家。“自從彤彤住到我家,我幾乎每天都因為起床時間生一肚子氣。”71歲的秦科說,彤彤每天7點30分就得到校上課,可是,經常7點10分都叫不起來。起不來,就吃不上早飯,吃不上早飯,一上午的學習效果肯定很差。所以每天早晨,從開始叫彤彤起床到出門,秦科都得不停地唠叨和責怪。

剛開始,彤彤聽到姥爺唠叨還答應兩聲,加快速度。沒過多久,彤彤習慣了,能把姥爺的唠叨自動屏蔽。

一個月前,秦科和彤彤因作息時間大吵了一架。早晨,秦科照例叫彤彤起床,彤彤被叫煩了,就大聲喊:“别再叫了,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起。”秦科也很生氣:“你隻要住在我家,就得按照我家的生物鐘作息……”

祖孫倆後來在秦科女兒的調解下握手言和。但第二天大早,又回歸到“一個叫,一個不理”的狀态。

B面

爺孫有約定,一個晚點叫,一個不賴床

73歲的王東去年來到兒子家裡一起住,和上初二的孫子暢暢變成了“室友”。王東習慣早起,然後鑽到廚房裡忙活。鍋碗瓢盆的撞擊聲有時會吵醒暢暢,暢暢也會因此不開心。

每天6點30分,王東會喊暢暢起床吃早飯。暢暢不起,王東就隔10分鐘再叫一次。

一天放學後,暢暢跟王東說要商量一件事。“爺爺,我知道您早晨叫我起床是擔心我遲到。可6點30分也太早了,咱們商量一下,您能不能6點50分叫我起床?我保證絕不賴床。”王東聽了“呵呵”一笑,說:“那爺爺也保證,明天也不早早在廚房吵你了。”

第二天大早,6點就醒來的王東,沒有立刻鑽進廚房,而是在自己的卧室内看了30分鐘書,才進廚房輕聲做飯。暢暢也特别守信用,6點50分,就準時走出了卧室,不再賴床。

心理師分析

祖孫兩代在一起生活,常常會因生活習慣差異而産生矛盾。雙方都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這往往是大家最先想到的方法。

這兩個家庭中,祖孫雙方都覺得自己的生活習慣是最佳的生物鐘,他們都希望統一步調。但他們的解決方式卻不一樣。一對想用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另一個人,另一對則是商量後在雙方都能接受的範圍内一起做改變。

關于社交方式

A面

嫌爺爺社交方式老套,孫子拒絕效仿

“每天是不是沒事做?動不動就抱個手機。”12月11日,77歲的暴子忠對着剛下班回到家的孫子凱凱大叫。凱凱上班後就和爺爺住在一起。凱凱回家後總抱着手機和朋友有一句沒一句地聊。他覺得這是他緩解工作壓力的一種方法,也是調整心情的一種辦法。暴子忠卻不以為然。

一天,凱凱下班後正和大學舍友用語音聊上大學時的趣事,暴子忠走過去一把奪過凱凱的手機說:“剛上班,回了家看看書,休息休息多好。每天瞎聊這些事,無不無聊?幹點正事去。”

凱凱不樂意,表示這是自己的社交方式,用不着爺爺管。暴子忠則說:“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到我這年紀,就知道無用的社交就是浪費時間。正确的社交就應該是結交幾個在困難時刻能伸手幫忙的哥們。沒事時也不要總去打擾别人,如果真有事就當面說、當面聊……”

凱凱則認為,爺爺的社交方式太老套,自己才不要效仿。

那天,兩個人吵了很長時間,也沒吵出個誰對誰錯。從那天起,此類争執時常在爺孫倆的生活裡發生。

B面

跟外孫學習網聊交友

3年前,71歲的甄桂芳看到外孫浩浩在家時總對着手機說話,有點理解不了年輕人的社交方式。“可看了一段時間,我也想試試。”甄桂芳說。

一天,浩浩正聊得起勁,甄桂芳不自覺地湊了上去。浩浩明白了她的用意,給她介紹起自己用的聊天工具。看甄桂芳聽得很認真,浩浩找出了自己的舊手機,手把手教她使用微信。

“學了以後才發現網絡世界真神奇。”不到一個暑假,微信的簡單功能甄桂芳就都學會了。浩浩還誇贊了她:“您能接受并開始使用新的社交方式,說明您是一個跟得上時代的老太太。”聽到外孫的誇贊,甄桂芳就越發學得起勁。

心理師分析

祖輩年輕時,社交方式簡單,社交圈子也相對較小,所以,有效的社交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覺得有效的社交,就是有三五個好友,有事時要當面溝通。而對孫輩來說,網絡發達,社交方式多元化,他們覺得甭管是不是知根知底,大家有相同的愛好、能聊得來就是朋友。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